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农牧民子女的幸福工程

——青海省海南州学校布局调整采访纪行

2011-11-2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海南州位于青海省东部,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域广阔起伏、人口稀少,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了73.35%,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8%,且居住流动性大。全州共有6.6万名中小学生,不少学生的家离学校有百里之遥。在这样的地方,教育该怎么发展,又能发展成什么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海南州。

    从389所到66所学校,彻底告别帐房学校

  共和县铁盖乡寄宿制小学看起来是一所再普通不过的学校。173名学生、14名教师,宿舍、图书室、多媒体教室、操场、各类体育器械。这些对一所学校来说没什么特别的,连校长关却都说:“学校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而已。”在海南全州共有66所中小学在这样尽本分。

  但是,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长梁希君说:“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到60年内,就会发现这66所学校有多特别。”

  牧读学校、马背学校、帐房学校——这是海南州人曾经最熟悉的学校。为了让孩子有学上,海南州几乎在所有有条件的村庄和牧区都建起了学校。截至2007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9所。

  但这些学校却问题多多——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全州小学校均规模159人,初中校均规模457人,高中校均规模也只有511人。全州100人以下的学校有205所,50人以下的学校竟有116所。中小学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平均生师比为18∶1,最高的却达到68∶1。师资配置同样不合理,教师鲜有参加培训的机会。2007年,全州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测试中,1145名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及格率都非常低。

  “这意味着每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将无法通过中考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命运与父辈一样,很难有本质的改变。”梁希君说。

  一定要让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农牧民孩子命运的金钥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海南州《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案》正式提交省级专家论证会。青海省教育厅批复实施后,海南州成立领导小组,完成了全州教育项目建设规划方案和投资方案。海南州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切入点,开始构建教育新格局。3年里,全州共撤并学校296所,转移学生37972名,全州300多所学校最终改扩建成66所学校。

    将生活保障作为关键点,让寄宿生吃住不愁

  学校布局调整适应了海南州州情需要。新整合而成的66所学校与过去相比,究竟有何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到铁盖乡寄宿制小学看看。

  什么是学校的本分?在关却眼里,就是把该开的课开齐了,把该配的设备配齐了,把该为学生做的事做到了!

  音乐、美术、体育,以前很多孩子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些课,但如今他们已经能学习唱歌和画画了。孩子们喜欢运动,学校买来乒乓球、篮球,甚至办起了课外兴趣小组。

  13岁的窦晓英,虽然家离学校步行只有15分钟,但还是选择了住校。在她心里,学校甚至比家还好,当问及原因时,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以前不住校,中午回家还没在学校吃得好哩。”她小声地说,“爸爸妈妈平时活忙,中午都不回家,我还要写作业,没时间做饭,经常吃馒头喝白水。而在学校,每顿都有肉有菜。”像这样的伙食,学生们只需要每月交50元,政府则每月补贴190元。

  在江西沟乡的环湖民族寄宿制小学,记者采访了保育员丁学平。丁学平2009年来到学校,3年来,每天晚上他都要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查看,孩子踢了被子,他给盖上;孩子生病了,他负责送医务室。每次值班,丁学平要巡视5遍,等早上孩子们上课去了,他还要把学生宿舍打扫干净,帮孩子们把被褥叠好后,才去休息。丁学平说:“现在学校建得那么好,做好我的工作,把孩子们照顾好,让他们每天高高兴兴地去上课,也算为学校出力了。”

  学校的改变是从2009年开始的。那一年,学校初中部并到县城,附近3个乡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则来到学校——说是附近,最远的乡也有100多公里。校长杨忠旦巴说:“大调整后,学校有764名学生,经费也有了保障。”

  我们在学校采访时正赶上吃午饭时间,工作人员给记者端上了一大锅萝卜炖羊排汤,还有炒鸡蛋等。孩子们吃得怎么样?记者正要问,杨忠旦巴看出了记者的心思,笑着说:“这些就是从学生食堂端过来的。”

  记者来到食堂,学生们正在窗口前排队打饭,有的孩子端着萝卜羊排汤就来领馒头,大师傅不时提醒着:“把汤放下再来拿馒头,都管够。”杨忠旦巴说:“全县的小学生都一样,每月只需交50块钱,就能放开肚皮吃。”

  学生们吃得饱、住得暖的背后,是海南州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两年来,全州自主筹措教育经费2亿元,而从1953年海南州建立到2007年,海南州教育54年的累计投入也不超过2.7亿元。

  与过去几十年相比,这66所学校如今算是有些特别了。但是,仅仅是吃得好、住得暖,似乎还不够。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更要看学校能不能内涵发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些都做到了,才能叫真正的“特别”。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让学校走上内涵发展路

  就在布局调整启动时,时任海南州州委书记的旦科为海南州的教育发展定了新调子:“海南州教育发展的重点,将从以量的发展为主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

  “66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此。它们不仅仅是布局调整后的集中办学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它们实现了内涵上的提升。”海南州教育局原局长、刚刚升任州政协副主席的万德扎西说。

  共和县的少数民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基本都升入县民族中学就读。接受采访时,校长多杰才旦说了一件“趣事”:“集中办学之初,每个新生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对学生的管理都非常厉害,根本不像刚升学上来的小娃娃。”

  经过一番了解,多杰才旦才知道,原来这些孩子在小学就经常“代课”了。那时,有的农牧区小学管理松散,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甚至从课堂上“溜走”。多杰才旦苦笑着说:“这些娃娃从小就当‘班主任’,本事能不练出来嘛!但这样怎么能让娃娃们学到知识?”

  然而,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慢慢少了。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海南州对教师的培训也大大加强,“教师们的责任心增强了,‘小大人’自然也就少了。”多杰才旦说。

  拉毛才让是2009年到环湖小学任英语教师的。今年4月,她前往西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让她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往,她只让学生们背单词、背课文、搞懂几个句型,是“纯粹的填鸭式”。现在,她一节课下来,结合大量听读,几乎每个学生都要讲一通英语。“培训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行,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拉毛才让说。

  拉毛才让的同事华见多杰1998年就开始当数学教师,跟年轻的拉毛才让比起来,他对海南州师资的变化体会更深。工作之初,他在黑马河乡文巴村小学教书,学校有190名学生、8名教师,又请了2名代课教师,才勉强开齐了3门主课。那时,他经常见到其他老师兼任科目教学的情况。现在,不仅教有所专的教师越来越多,而且更令他开心的是,身边一下子多了9名数学教师。

  不仅仅是教师培训。在海南州今年制定的《教育内涵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中,还列出了包括学校管理规范、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等6个大项23个小项的条目,“我们力争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更趋规范,管理效益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梁希君说,“到那时,海南州教育将又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相对落后的地区,海南州的教育事业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要离开父母住校,如何弥补缺失的家庭教育尚需各界努力;在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校外安全的氛围下,如何让那些动辄要走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的孩子都能平安回家,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从日月山西行10公里,便是因文成公主入藏而得名的倒淌河,历史上倒淌河一路汩汩向西,流入湛蓝的青海湖。但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不会重现。今天,高原人民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海南州教育描画更美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