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伟 蔡继乐 余 闯 冲碑忠
山峦叠障,黄沙绵延,古道漫漫。穿行在甘肃大地,不禁让人遥想这块古老土地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这里有绚丽璀璨的敦煌文化;有近8000年历史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古代丝绸之路自东向西贯穿甘肃全境。这里也有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还有军事要塞见证历史。
然而,当中国走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甘肃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黄土地,却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而渐渐落在全国的后列,全省一半的县为国贫县。但是,经济上的欠发达,并没有动摇甘肃发展教育的信心,反而激发出甘肃人加快发展教育的激情。自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甘肃省迅速行动,各部门协同配合,教育系统扎实工作,以实际努力追赶着全国教育发展的大潮。
初冬时节,我们“神州行”采访组一行,走进了甘肃这块神奇的土地,探寻这里教育发展的丝丝脉动。
“两基”攻坚,勇破道道难关
2011年11月5日上午,在甘肃省会兰州的省政府会堂,甘肃省政府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总结大会在这里召开。
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宣布甘肃全面实现“两基”时,会场内立刻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的眼睛湿润了,出席会议的很多人眼睛都湿润了。这掌声和眼泪的背后凝结了甘肃全省20多年攻坚“两基”的艰辛努力。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甘肃这片位于黄河中上游的古老土地,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低,综合实力不强。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4119.46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仅为745.25亿元。
穷省办大教育,要实现“两基”目标,靠的是什么?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孙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甘肃“两基”攻坚从1980年艰难起步,到2007年全省实现“两基”的县达到79个。甘肃的“两基”攻坚战到了必须啃下“最难啃的骨头”的时候。
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就是最后8个尚未实现“两基”的县,分别是广河县、和政县、卓尼县、宕昌县、玛曲县、碌曲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8个县中有7个县是少数民族县,“县贫民穷”是其共同特点,校舍、师资不足,辍学现象严重。
甘肃“两基”攻坚的收官之战格外艰难。“但是,再难也必须拿下。甘肃是全国最后4个尚未实现‘两基’的省份之一,甘肃的‘两基’攻坚不仅影响全国,甚至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孙杰说。
这8个县的“两基”攻坚工作得到教育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甘肃省委、省政府也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甘肃省教育厅出台了“一县一策”的帮扶政策,发动各方面力量帮助8个县攻坚“两基”。
2008年,广河县、和政县、卓尼县实现“两基”;2009年,宕昌县实现“两基”。至此,甘肃“两基”攻坚只剩下最后4个县:碌曲县、玛曲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
恰在此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7月14日召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甘肃省随后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甘肃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
甘肃省提出,将全面实现“两基”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如果连‘两基’都不能拿下,又何谈实现教育现代化。”孙杰说。
2010年10月21日上午,甘肃省东乡县一个不大的会场里坐满了人,人们脸上流露出焦急的神情。当省政府“两基”验收评估团负责人在会上宣布东乡县“两基”工作通过省级检查评估验收时,会场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会场外礼炮齐鸣,欢声雷动,整个县城沸腾了。与东乡县一道通过“两基”攻坚省级验收的,还有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县、玛曲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县。随着这4个县“两基”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全省87个县全部实现“两基”目标。
然而,这个目标究竟能不能获得确认,2700多万陇原儿女的“两基”梦想能不能实现,还必须接受教育部组织的“两基”督导国家检查组严格检验。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多次作出批示,强调实现“两基”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在迎国检的关键时期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汇报并作出部署。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今年7月11日,甘肃省省长刘伟平主持召开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全省发出“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的指令。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省长刘伟平发火了。今年7月25日,省政府举办全省“两基”迎国检市县长培训班。当得知很多市县都存在“两基”经费欠账时,刘伟平着急了,他要求各县市州必须在8月31日前全部补足欠账。“如果到时还不能解决欠账问题,就请县市州长主动提出辞职。”到8月31日,全省各市县补拨教育经费11.72亿元,基本补齐教育欠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全省实行“三位一体”对口帮扶“两基”工作制度,即一个省直机关或事业单位、一所省属高校、一家大型企业对口帮扶一个“两基”攻坚县;并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建立完善了“两基”过程性督导、“两基”评估验收等制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坚持“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走油路走土路、不走熟路走生路”,面向基层,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务实指导,提前介入,以督促建,动态验收,把对基层的指导和支持,贯穿于“两基”工作的全过程。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甘肃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发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临潭县教育局原局长马永祥为“两基”攻坚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于2006年2月13日献出了年仅43岁的宝贵生命。民勤县蔡旗乡辅导站站长陈生玉在今年迎国检时,因过于劳累一度晕倒在工作第一线。
今年10月28日到11月4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走进张掖、酒泉等8个市州10个县区14个乡镇的60所不同类型学校,对全省“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专家组对甘肃的“两基”攻坚给予较高的评价。
至此,甘肃“两基”收官之战圆满完成。陇原儿女用辛勤劳动和汗水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两基”答卷。
锐意改革,敢于啃“硬骨头”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甘肃省积极申报并获批承担了1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在许多人看来,教育改革更多的是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的事。但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在推进教育改革方面却丝毫没有落在全国各省份的后面,省政府硬是拿出了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来支持1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顺利实施。
2010年12月,甘肃省政府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副省长郝远任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20个省直部门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为成员单位。
为给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行政保障,甘肃省组建了改革试点项目专家团队、工作班子和省教改办。专家团队由135名专家组成,省教改办挂靠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并从高校、科研院所抽调了6名工作骨干,具体负责试点项目的信息跟踪和协调服务。
“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增强教育发展活力。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各项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孙杰说,“部分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四个集中’促教育均衡、职业教育集团化和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杰几次谈到“四个集中”促进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改革试点项目。2010年11月,该项目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甘肃省决定在酒泉市金塔县、陇南市徽县、庆阳市西峰区开展项目试点工作。
所谓“四个集中”,是指“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办学格局。孙杰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这项改革,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路子。”
酒泉市采取“大集中、分片集中、相对集中和跨区集中”的模式,把肃北、阿克塞两个民族县的义务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高中则从2007年开始实行异地办学,普通高中学生全部集中到敦煌一中、敦煌三中和酒泉中学就读;陇南市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坚持“四个集中”的办学思路,将山区学校向交通沿线和城镇集中,共撤并了8个地震重灾县区的1462所学校和教学点;庆阳市西峰区投资8000多万元,在新老城区接合部新建一所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吸引、分流老城区和周边农村学校的学生到新学校就读,推进了市区教育一体化发展。
不过,在推进这项改革的过程中,甘肃省教育厅要求试点地区在撤并学校时必须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
庆阳市合水县投资1亿元在县城新建了一所能容纳3000名学生的现代化初中,同时决定撤并6所规模小、质量效益低的农村薄弱初中。没想到在撤并过程中,一些偏远山区的家长不同意。县里研究后决定尊重群众意见,有多少学生愿意留在原校就读,就安排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原学校正常开课。后来,这些家长到县城看到新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后,逐步改变了想法,主动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
与“四个集中”相比,甘肃大刀阔斧开展“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则显示出甘肃发展教育的远见。在很多人眼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发展职业教育的优势。但是,孙杰说:“正是因为经济上的欠发达,才促使我们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教集团化改革,形成主动服务风电、光电新能源及甘肃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能力。”
目前,这项确定在兰州、定西、庆阳、天水试点的改革项目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庆阳、平凉、武威、陇南等地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的总数已达到15个。
“这些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对推动甘肃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形成职业教育品牌优势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孙杰说。
除了“四个集中”和职教集团化这两项改革外,甘肃省目前正在推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改革还有许多。
兰州市探索实行“联校办学、联片办学、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初步实现了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教研活动和质量考核“四个统一”,打破了封闭办学格局,实现了资源共享,目前,市区22所初中纳入“一体化”办学试点范围;天水市初步建立了市、县、校三级阳光体育组织管理和多部门联动协作体系,建立了阳光体育监督及后勤保障体系和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网络等,建立了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临夏州实施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校长和教师培训模式,推广参与式教学,开展学校督导评估,开发教学支持和教育管理系统,为全州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抓住重点,百姓民生记心间
甘肃百姓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百姓希望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很多农民把全家脱贫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孙杰说,“因此,我们把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放在与民生有关的教育工作上。”
近几年,甘肃每年都有大量的初中后和高中后毕业生因不能继续升学而流入社会,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这些新增劳动力因没有技术,即使到东南沿海地区打工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2009年3月,甘肃省扶贫办、省教育厅联手组建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集团,广泛开展“两后生”培训工作,探索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职教扶贫的有效途径。
“给钱给物,不如扶智扶脑”。“两后生”培训工作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凡农村国贫县建档立卡、登记造册的贫困户子女,只要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均可享受免学费政策。
特别引起关注的是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集团。目前,该集团已将“两后生”注册为商标,并申请了专利;集团每年招生达到6万人,已成为甘肃扶贫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国家扶贫办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2010年,甘肃省政府实施14万名农民技能培训民生工程,其中有6万名农村“两后生”接受了学历性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每生每年免学费2000元,同时享受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基本上实现了免费接受中职教育的目的。
“免费参加培训让我学到了技术,才找到了现在的好工作。”这是如今在江苏淮安创新电子器件厂担任电焊工的何博,在“两后生”培训班结业时说的一句话。
2009年8月,何博从甘肃民勤县的收成中学初中毕业。因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初中毕业的何博只能回家务农。但何博不甘心,他想出去打工,却苦于没有技术。就在这时,由甘肃省扶贫办与省教育厅联合发起的“两后生”扶贫培训工程,让他看到了希望。经过报名、审核、公示后,2009年10月,何博如愿在民勤职专“两后生”培训班上课。他选择了电焊工专业。
今年9月,何博拿到了民勤职专颁发的毕业证和焊接技能等级证,10月,他由民勤县扶贫办推荐到江苏淮安创新电子器件厂担任焊工,月薪3000元。现在,他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昨日不行今日行,理论不行技术行,工作致富一路通。”这是甘肃“两后生”培训班学员的共同心声。
“两后生”培训解决了未升学贫困家庭学生的出路问题,而对那些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学生,乃至那些拼尽全力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甘肃省也没有忽视。
孙杰介绍说,目前,甘肃省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再到高校,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学生资助体系。“特别是甘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受到教育部的肯定。”针对近年来全国很多高校出现的贫困生认定难的问题,甘肃省从2008年开始,以项目研究的方式,选择西北师范大学等4所省属高校作为试点,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新模式实行后,不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同时,过去被忽视的城市贫困学生问题在甘肃高校也得到很好的解决。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童丹丹,有两个就读高三的妹妹,母亲患心脏病无法工作,全家5口人仅靠父亲每月10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和700元的低保收入维持生计。虽然童丹丹家庭贫困,但因其来自城市,加之资助名额的限制,大一时,她被挡在认定和资助门外。去年实行新模式后,她的信息入库,获得了2500元的高额资助金。今年因母亲动手术,医疗费支出较大,她的信息发生变化后,系统为她自动分配了3000元资助金。
教育民生涉及方方面面,甘肃省在事关百姓民生的教育工作上,狠抓落实不含糊。孙杰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简要列举了其中的几项工作——
启动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投入资金5220万元,安排建设了6个县22所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总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
实施千所农村幼儿园建设改革计划,投入资金6500万元,安排建设了8个县的28所幼儿园,总建筑面积4.01万平方米。
加快藏区幼儿园、寄宿制小学和初中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建设,落实专项资金2.7亿元,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就学问题。省市县各级政府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经费纳入财政保障体系。目前,全省已建成“留守儿童之家”1037个、“流动儿童之家”320个。
“甘肃虽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我们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很大。我们有信心让甘肃教育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踏上快速发展的新征程。”采访结束时,孙杰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