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精心造渠水自流

——福建省闽侯县教师校际交流纪实

2011-12-2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张滢 刘宁 龙超凡

  “头朝地,脚朝天,什么玩意儿?我活了56岁,没看过老师这样教体育!”刚到关西小学,上第一节课教学生“徒手倒立”,邓文就被一位围观家长愤怒的话语“雷”倒了。除了是体育高级教师,邓文还是福建省闽侯县今年通过教师校际交流,调任关西小学这所山区校的校长。

  之前,邓文在同属荆溪学区的桐口小学已经当了13年校长,地理位置比新学校便利得多。在他带领下,桐口小学综合排名常年稳居学区12所学校前三位。如果没有县里的教师校际交流,按邓文的话说,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可45岁的他又说,如果没有来到新学校,“我不会真正明白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政策制定从最敏感的人的因素着手

  1992年调到荆溪学区,邓文就知道关西小学从来没有科班出身的体育老师。可没想到的是,19年过去了,在体育课上,老师的“拿手好戏”仍然只是先组织学生围着操场跑圈,剩下的时间再让学生自由活动。

  “年复一年,家长自己是这样长大的,到了自家孩子上学,当然也习以为常。猛一出现我这样的老师,反而不适应。”提起刚才那件事,邓文笑了,笑中带着苦涩。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是福州市下属的8个县(市)之一。县域内多山多丘陵,同时兼有山区、半山区和平原3种地形,山地海拔大多在800米以上。关西小学所在的位置,正是距离县城最远的山区。

  “平原校强,山区校弱,半山区校较弱,是闽侯教育长期以来不容回避的问题。”县教育局局长江道平坦诚地说。以往,因为交通、生活不便等各种原因,许多教师不愿到偏远山区校任教,导致平原校教师爆满甚至超编。曾在县教育局担任人事科科长多年的郑敏,见惯了教师为下山、进城“削尖脑袋走关系”的场面,更常常为往山区校派不去教师而苦恼。

  近年来,受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影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减少。在既定生师比不变的情况下,一些规模小的山区校教师编制相应萎缩。为了开齐课程,教育主管部门通常只能为其优先配备语、数、英等主课教师。

  那其他学科如何维持正常教学呢?“教师教一门主课再兼一门其他学科是正常现象,身兼多门也不稀奇。”郑敏说。

  山区、农村没有好老师,怎能有好教育?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江道平看来,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一句话就能说清——大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复杂,在于投入的问题好解决,可“人永远是最复杂的因素”。

  时间不等人。2004年,闽侯县开始了小规模教师交流尝试。

  2009年,福建省在11个县开展“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试点,闽侯成为试点县之一。

  2010年,福建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省份。2011年5月,闽侯县被确定为该项目试点县。

  5月10日,闽侯县委、县政府印发《闽侯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方案》,确立了“科学合理、公开规范、积极稳妥、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交流原则,建立办学联合体,学校管理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教师工资待遇制度、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统一教师招考聘用、统一教师考核办法、统一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采取双向选择、跨片竞岗、对口协作等多种办法促进教师交流,同时明确了来自管理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扶持。

  方案导向让教师找到发展目标

  “促进教师流动,尤其是向山区、农村流动,一定要看政策本身对教师的导向作用。”陈炳建一针见血地说。55岁的他,2010年从县实验小学校长任上,交流到位于青口投资区的青口中心小学任校长。今年,他又全面负责青口学区250余名教师的校际交流工作。

  曾任“牛”校校长的陈炳建,对教师交流有过顾虑:“一虑”流动对学校的影响。一所好学校必须有文化积淀,教师流走是否会导致文化流失?“二虑”流动对教师的影响。即使不考虑教师的工作、家庭现状,光是“我去,别人不去;我先去,别人后去”都足以影响教师情绪。“三虑”流动对社会的影响。这项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如何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好关系?

  想来想去,都是无解,可政令既出,就要有效执行。今年的交流工作启动时,陈炳建早早就向教师进行政策宣传。出乎他意料的是,一圈情况了解下来,竟有不少教师主动表示愿意流动,其中不乏表现突出者。

  老师们的考虑兼顾了个人价值和现实利益。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待遇与岗位挂钩,岗位又与职称职务挂钩。在好学校,优秀教师扎堆,老教师不退休,年轻教师的职称很难上去。到了新学校,尤其是薄弱校,优秀教师相对较少,存在职称晋升与表现的空间。况且,《方案》规定:“45岁以下平原区初中教师必须有山区学校任教两年经历,城关地区小学教师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一年经历,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有异校轮岗交流任教两年经历,并作为教师聘任中级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

  这样一来,许多在原学校受岗位、职称制约不得不保持“原地踏步”的教师,看到了发展希望。然而,光有希望并不够。在陈炳建看来,只要涉及“动”人,就会面临种种复杂问题。“在山区,光是一个‘上班难’,就足以难倒教师。”

  闽侯县近年来一直大力建设的“小片区”学校管理体制,恰恰为解决难题提供了抓手。小片区具体体现为《方案》中所说的办学联合体。其中,小学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以中心小学校本部为龙头,捆绑周边完小、教学点的办学联合体,设立小学学区;初中以片区为单位组建办学联合体,全县共分5个片区。

  一般的教师校际交流主要在学区和片区内展开。以青口学区为例,据陈炳建介绍,辖区内几所学校相距最远的大约半小时车程,教师交流不会过多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不会给教师造成过多不便。最后,青口学区共有56名教师提出校际交流申请。由于报名人数大于交流人数,学区按政策规定择优录取,实际交流教师43名。

  临近年末,陈炳建接到来自学区所辖各校的反馈:“交流出去的许多教师到新学校后都表现得比原来活跃,没有一位教师提出要回原校。”

  安下心留得住才能教得好

  来自闽侯县教育局人事科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1年,全县共有55名校长和1236名教师参加了校际交流。

  1291人,这可不是小数目。让一部分教师从薄弱校往好学校走,很简单。可要让另一部分教师从平原校到山区校、从城区校到农村校、从中心校到完小,怎样才能保证教师下去了还能留得住呢?

  以前,城关学校动一个教师都是“大事”,可闽侯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叶晓燕今年竟然主动申请到白沙镇支教。细心的她在支教之前就摸透了县里的几笔经济账:

  第一,教师绩效工资向农村、山区教师倾斜。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山区教师补贴,并列入基础性绩效工资项目。每位山区、农村教师依据路程远近,可获得200元或300元不等的补贴。

  第二,农村、山区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县新建、改建的教师单身宿舍共1.2万平方米,山区、半山区学校交流教师的住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三,教师不出县城就能接受高水平培训。县教育局启动了“百万育名师”工程,成立学科工作室13个,集聚名优骨干教师百余名,对全县的教科研工作进行引领示范。

  最令叶晓燕感到兴奋的是,向山区、农村流动的教师还有资格优先申请两限房。截至2011年11月,共有100户山区教师家庭成功申请到位于县城最好地段的两限房,所占套数为该期房源总数的1/3。

  那么,教师在山区、农村工作久了,想再提高或者换换环境,又该怎么办?“打报告参与校际交流就行了。通过对口帮扶,有教师下乡,自然就有教师进城。”在郑敏看来,当交流的渠道越来越畅通,教师不安于在农村任教的现象反而会得到抑制。

  2011年,闽侯全县共有132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和178名中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交流。向山区、农村校派出“精兵强将”已经不再只是口号。

  自从县里派来了邓文校长和好几位优秀教师,关西小学本年度的在校生数不但停止了下降,反而增加了16人。还有家长急着和邓文接洽,下学期就把孩子从山外转回来。

  “人民会用脚为教育投票。”说这句话时,江道平饱含深情。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