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民生为本的均衡追求

——福建省厦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行

2012-01-0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2011年秋季,厦门进城务工人员迎来好消息,厦门市提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厦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以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比例100%为最终目标。兑现这个承诺,一直是厦门教育人不懈的追求。5年前,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暖2007”大型晚会,厦门市副市长叶重耕从农民工代表手中接过“最受农民工欢迎十大城市之一”奖杯时,曾代表厦门市政府承诺,未来将聚焦农民工子女读书与医保等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这个承诺正成为生动的现实。支撑这个承诺的是厦门多年来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和努力。

  10万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

  “总人口353万余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常住人口比为51∶4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末,厦门市非户籍常住人口数已上升到历史最高点。

  当前,充分发挥非户籍常住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成为决定一个城市未来的重要因素。那么,厦门靠什么留住人才?

  “教育!”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坚定地说。

  然而,如何让外来孩子和本地孩子一样——“有学上”并最终“上好学”,已成为几乎所有大城市面临的重大难题。

  面对难题,和其他城市相比,厦门选择了最“笨”也最直接的办法。

  一方面,公办学校公开报名方法、招生计划,所有符合条件的外来孩子机会均等,通过电脑派位决定能否就读,家长心服口服。

  另一方面,挖潜扩容,不断增加学位,扩大外来孩子就读公办校的比例。仅“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就启动了耗资7.7亿元的岛内义务教育建设项目,新改扩建38所小学和初中,增加4.5万个学位。该项目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外来孩子能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同时,从2011年秋季开始,不管是在公办校还是民办校,外来孩子都能免费上学。据厦门市财政局预计,仅2011年全年,全市就免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费用8526万元。

  有学上只是第一步。受来源地、居住地和家庭影响,不同外来孩子的特点与表现大相径庭。怎样让随迁子女在厦门健康快乐成长呢?

  湖里区江头第三小学地处厦门市中心,外来孩子大多来自闽南周边农村,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60%。他们的父母是小生意人或出租车司机,生活较为稳定。

  “孩子转学过来,就表现出独立、活动能力强等特点,同时,比较‘野’,行为习惯不规范……”校长刘聪德对学生的特点把握得很准。为了把让外来孩子上好学的理念渗入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几年来,学校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并和贫困生或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每个教师至少牵手一个在学习、家庭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

  侨英中心小学位于集美北部工业区,近年来,每年接收外来孩子的比例稳定在学生总数的90%左右。外来孩子大多来自内陆省份,尤其以偏远农村、山区学生居多,父母多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

  校长汪丽红用一句“走进侨英我很自豪,走出侨英我更自信”为学生和家长提气。针对外来孩子的特点,学校开展了“农村小学生健康人格、个性发展研究”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应用研究”,在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兴趣小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篮球、绘画、舞蹈、计算机、武术……这些兴趣活动成了学生不出侨英校门就能享受到的乐趣。

  目前,通过“有学上”与“上好学”并举,已有80%的随迁子女在厦门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达到10.5万人。

  “学校非常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我们既省心又放心。”厦门市逸夫中学初三(1)班学生家长、进城务工人员冯细全乐滋滋地说。

  多措并举促进生源、师资均衡

  厦门教育有一个持续14年的奇迹——小升初“电脑派位”。

  由于历史原因,厦门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充裕,而本地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又尤为强烈。1998年以前,万余名小学毕业生只盯着两所名校——厦门一中和双十中学。

  1998年,厦门市对初中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取消择优、择校,免试就近入学,所有小学毕业生升学采取电脑随机派位。如今,“电脑派位”仍在平静进行中。厦门市纪委的一位领导透露:“14年来,没有接到过与电脑派位相关的任何投诉。”

  可是,“一刀切”无法让学生在普通校更好地发展,再公平、公正的政策也会失去民心。家长最关注的是生源均衡的政策背后,厦门对师资均衡和质量均衡的追求。

  2010年,厦门市6个区的中小学、中职学校和幼儿园教师全部兑现绩效工资。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和发放时间都一致。2011年,实现“同城同编”,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编制按照城乡一致的标准进行核算。

  统一待遇、统一编制为实现教师“区管校用”奠定了基础。由此,厦门开始了促进教师流动,导向师资均衡的尝试。厦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校长任职满10年必须流动,每年教师的流动比例不低于10%。目前,全市教师流动率已达25%。

  “学校质量提升还需要更多机制创新。”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校长陶泽说。2006年以前,陶泽所在的灌口小学是集美区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平平。2006年,乘厦门市优质校和普通校联姻的东风,厦门岛内响当当的名校——厦门实验小学在集美区成立分校,牌子就挂在该校。

  联合办学并没有改变分校的性质,而是通过建立优质学校的分校、附属校、合作校等方式,密切优质校与一般校的合作。同时,在教育教学、干部调配、师资安排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和评价,促进两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

  从2011年起,厦门市教育局还在全市推行了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小片区”管理模式,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促进片区学校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在重点提升农村校质量方面,市教研室牵头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小组,采取教学视导、送教下乡、教学开放日活动、聚焦课堂专题研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协助各区教育局培养农村教学骨干,培育优秀农村备课组、教研组。目前,农村校的整体提升趋势、提升幅度已超过全市水平。

  如今的厦门,均衡发展促进了普通校的办学积极性。2001年,名不见经传的槟榔中学中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举拿下全市第一。接下来的几年中,十中又在中考中异军突起,与槟榔中学交相辉映。

  在2011年的中考招生过程中,厦门还首次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校,从源头遏制择校。

  “厦门教育正走进生源相对均衡、大力提高普通校水平、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群众更加满意的良性循环。”集美区教育局局长黄卫灵欣慰地说。

  “财政接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有人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主要在投入,厦门不愁钱,义务教育均衡当然做得好。

  在赖菡看来,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标准、统一城乡教师编制、统一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投入。但是,光有投入远远不够。实现均衡关键要看谋划,要提早布局,坚持不辍。

  “均衡不仅仅是这两三年的事,而是厦门十几年不懈努力的目标。”赖菡说。

  早在十几年前,厦门市就一直采用“财力接力”形式,倾斜专项经费来扶持农村义务教育。从2000年起,市政府启动扶持农村义务教育行动,每年投入4000万元至6000万元,重点扶持农村中心校以下的完小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与布局调整;2009年,启动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师资、设备、校舍、管理标准化配置。

  当前,均衡又被纳入厦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蓝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厦门像一个手掌,掌心是海湾。沿着掌心,厦门岛是大拇指,随后有集美、同安、翔安、海沧4个手指,5个城区组团形成新型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新城。

  作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岛内外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做的事情是尽力缩小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

  “实事求是地讲,厦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等与城区存在较大差距。”地处厦门郊区,翔安区教体局德育科负责人徐俊杰说。

  承认并正视现实,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舍得投入,厦门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向精细化推进。

  仅就师资配备而言,统一城乡教师编制后,学生数较少的农村学校将在教师编制上享受倾斜政策。在校生31至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教师,在校生10至30人的教学点至少配2名教师,在校生9人以下的教学点配1名教师。与此同时,每年核定一次教职工编制,按标准逐步配齐教师,并通过建立核增编制、调配、流动等机制,优先补充农村小学及初中紧缺学科教师。可以预见,2012年底,厦门农村学校教师长期缺编、教师一人“打通关”教好几科的情况将彻底成为历史。

  直指未来的谋划,靠的是对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厦门教育人所从事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在执行,而是在创造。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受到波及,各劳动力输入地出现农民工返乡潮。有人质疑,厦门建那么多新校舍,浪费了怎么办?

  赖菡顶住压力,知难而上。

  事实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金融危机结束后,大量农民工返回厦门,输入的人数远远超出了金融危机之前,等待入学的外来孩子人数激增。而此时的厦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3岁时,叶新新跟随父母从安徽省安庆市农村来到厦门。4年前,她又跟随父母经历了返乡、回厦的历程。在侨英中心小学就读三年级的她,早已把厦门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喜欢学校,喜欢大海,喜欢这座城市……太多了,简直说不完。”当被问及对厦门的感觉时,叶新新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