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潮舞钱塘万里春

——浙江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2012-02-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中心幼儿园孩子在开开心心等待午餐。(鲍效农 摄)

采访组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乐器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在一起。(鲍效农 摄)

  ■本报记者 陈志伟 蔡继乐

  朱振岳

  查看中国地图,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似乎并不起眼——陆地面积只有10.1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然而,就是这个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省份,却创造了共和国诸多经济发展的奇迹:全省城乡人均收入连续20多年荣登全国各省区榜首。

  除了经济发展快,浙江的人文底蕴同样令人赞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这里走出了王国维、蔡元培、鲁迅、茅盾、郁达夫、金庸、艾青等一批人文大家。

  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浙江教育发展同样领风气之先,一路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浙江省迅速行动。在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准备后,201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同时颁布了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大会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切实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在全社会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本、师以爱教为荣的良好局面。

  此后,浙江省围绕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先后制定了一整套规划体系,出台了一项项改革举措,以制度建设扎实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踏上了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近日,“神州行”采访组一行走进浙江,深入采访。几天的采访行程,我们时时为“浙江教育人”那种不畏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所感染。

  上 篇

  推进改革试点,突破教育体制机制障碍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提出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始终把目光聚焦在改革上。”

  正是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浙江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积极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争取到13项国家试点项目。同时,浙江还自我加压,结合省情设计实施了31项省级改革试点项目。“改革”已成为当下浙江教育的关键词、核心词。

  刘希平向记者重点介绍了全省目前正在推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几项重点改革,内容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改革、民办教育制度改革等。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

  新学期刚开学,浙江省的普高学生发现,他们的课程安排有了变化——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而选修学分则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程也扩展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大类。

  据介绍,浙江省今年首次将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高校优先予以录取。

  2011年8月初,浙江省教育厅在台州举办了一次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读书会,会议的主要议程就是研究由省教育厅组织起草的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在会上,刘希平充满感情地说:“现在的普通高中,一切围着高考转,凡是与高考升学无关的事,哪怕再想做、再有意义也必须舍弃。我们再也不能视学生的呻吟而不顾!当前,深化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非常迫切。”

  正是带着这样的感情,浙江省教育厅把深化普通高中课改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力抓手。在经过长时间调研和充分酝酿后,浙江省确立了“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普通高中课改总体思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全面实施选课走班走校制,全面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今后,在浙江,一千个学生就可能有一千张课表。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刘希平说。

  教师培训制度改革

  教师自选培训课程

  采访组一行在绍兴县稽东镇中心小学采访时,与从县城来支教的年轻教师胡志松聊起了教师培训的话题。胡志松说:“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培训,从刚开始的入职培训,到各种专项培训,我都参加过。”

  胡志松的话,让我们读出了浙江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刘希平说:“加快教育现代化,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补偿性、运动式、被动式、指定性的教师培训已无法满足要求。”

  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研制了一种全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新的培训制度着眼于增加教师培训的选择性、培训机构的竞争性,把“培训什么、什么时候培训、到什么地方培训”的选择权交给教师。

  201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5年内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同时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办法》等配套文件,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竞争参与教师培训。

  2011年上半年,浙江省先行在杭州市上城区、湖州市长兴县、宁波市和丽水市等4个地区开展这项教师培训制度改革试点。如今,4个试点地区8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已全面实现网上注册。共有54家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最后经过专家审核后在网上公布的培训项目781个,基本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培训。

  从2011年7月1日起,这项被称为颠覆传统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已在浙江省全面实施,全省35万名普通中小学教师完成了网上注册,全省有104个培训机构共开设了2877个培训项目供广大教师选择。

  民办教育改革

  分类管理民办学校

  2011年11月初,浙江省温州市《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9个配套文件正式出台。这意味着浙江承担的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起步。

  根据这份文件,温州市将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将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

  在办学体制方面,温州将积极开放教育投资、生产、供给领域,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不同投资和举办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环境,大幅提升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对于民办学校师资问题,温州将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凡取得相应教师任职资格、参加人事代理并从事相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民办学校教师,均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并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工资。作为负责这次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召集人,温州市副市长仇杨均说:“温州市就是要在这次改革中全面清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区分合理的民办教育公共政策体系。”

  同时,从2011学年起,温州市财政除了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专项奖补资金外,还将以生均教育事业费为基准,建立政府向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制度。

  作为全国唯一承担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省份,浙江省深知这项改革的难度之大。“因此,我们对推进民办教育改革采取的是一种谨慎的态度,决定先在温州和宁波进行试点。”刘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下 篇

  强化重点工作,巩固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采访中,记者近距离感受到浙江教育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基础教育实现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但是,“浙江教育人”对此并没有一丝自满,反而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刘希平向记者列举了浙江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试教育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还有待加强,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依然存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还有待加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高等教育结构不太合理,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要着力抓一些重点工作,一方面巩固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教育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全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扎扎实实落到具体的行动上。”刘希平说。

  促进均衡发展

  为教育现代化奠基

  新学期刚开学,浙江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了一道“新政”:今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中小学“阳光招生”;把公办中小学择校率降到5%以下,同时重拳治理择校费,坚决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

  这一最新举措,体现了浙江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重点工作的一贯思路。2011年,浙江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到2012年年底,全省90个县(市、区)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1年11月15日,浙江省教育厅又与全省11个设区市政府分别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眼下,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浙江各地正积极行动起来,扎扎实实抓落实——

  杭州市提出,未来几年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小班化”。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班额控制在小学35人以内、初中40人以内;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班额控制在小学30人以内、初中35人以内,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小班化”。

  金华市继续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等组织方式。同时,实行将省一级重点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80%的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且做到逐年提高。

  湖州市正在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工程”,推行“小班化”教学,立足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评职评优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均衡。为此,浙江省探索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有序流动制度。这方面,国家级教改试点县——嘉善县目前已探索了一条好的经验,2011年秋季学期,嘉善县已流动教师178人,占教师总数的7.8%。

  狠抓教育民生

  办百姓满意的教育

  “完善教育资助制度,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和辍学,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保障。”这段写进浙江教育规划纲要的文字,表明了浙江省始终关注教育民生问题的决心。

  教育民生问题涉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农村教师待遇和教育资助政策等很多方面。对这些事关百姓利益的问题,浙江省不断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不遗余力加以解决。

  在学前教育方面,2010年全省新建成24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2011年上半年又新建46所乡镇中心园、新开工87所,完成投资3.2亿元。

  在特殊教育方面,省政府2010年年底批转了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年底全省残疾学生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的水平。

  为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2010年全省教育系统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6万人,比2005年增加一倍,占全省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总数的近1/5。

  此外,浙江省还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2011年秋季开始,对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学生实施资助制度;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实施资助制度。

  为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近年来,浙江省财政投入11亿元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改造工程,使13万多名农村学生及其家长受益;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宿舍维修改造工程,两年投资4.2亿元,完成工程项目1056个,让每一名农村学校住宿教师都能住上30平方米的宿舍;实施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为农村中小学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每周2至3餐荤素搭配、营养合理的营养餐。

  在浙江人民心中,教育的满意度正在不断得到提升。

  优化评价制度

  导正素质教育航向

  “一些学生和家长把课程表寄给我们,许多家长向我们呼吁,现在学生很累、家长很累。”这是2011年8月召开的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视频会上,刘希平讲的一席话。

  就在这次会上,浙江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切实做到“六个严格”,即严格开设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控制补课、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格规范招生秩序等。

  当然,要想将中小学校教育真正导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仅靠“堵”是不够的,必须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引导普通高中走特色发展道路。2011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全省特色普通高中评估办法,结合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强化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和学生的自主选课,以此引导和促进普通高中向着特色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省加快高考制度改革。2011年高考,浙江省首次在省内本科高校试点“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成为最先吃螃蟹的两所高校,按照“自主测试、参加高考、综合评价、提前录取”的模式,两所高校尝试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

  “按此方法,考生的高考成绩只占50%,两校共录取260人,有效扩大了学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空间,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刘希平说。

  “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届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是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奋斗目标。

  潮涌钱塘满目春。刘希平豪情满怀地说:“实现教育现代化凝聚着多少代浙江教育人的美好追求和梦想,我们这些人赶上了大干现代化事业的好时代。今后,浙江教育人将继续奋发努力,用心、用力、用情地做好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工作,踏着时代的鼓点,向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不断迈进!”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