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康巴杜鹃花正红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纪实

2012-05-2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初夏的川西,漫山遍野,杜鹃花开。日前,本报“神州行”采访组走进甘孜藏族自治州,深入走访乡城、理塘、康定、丹巴等地的中小学,全方位触摸当地教育的脉搏,见证民族地区取得的瞩目成就。

  甘孜藏族自治州总人口90万,辖康定、泸定、丹巴等18个县。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7万余人,教职员工1万余人。自四川省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来,甘孜州通过集中办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举措,使昔日贫穷落后的民族教育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适度集中办教育,让藏区放牛娃上好学

  曾经有学生235人的乡镇中心校,如今只有学生90名,一栋教学楼甚至闲置下来,准备办一所幼儿园。这是日前记者在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中心校看到的“冷清”场景。

  据乡城县教育局局长洼西同麦介绍,全县像然乌中心校这样突然变得冷清的学校还有10多所。孩子们都到哪里去了?“大多都搬迁到集中办学的片区寄宿制学校了。”洼西同麦说。

  2007年5月,上任不久的洼西同麦到白依乡中心校调研,发现原本有150多名学生的学校只有3名学生。一问,才知道当时正值挖虫草季节,很多学生都随父母上山挖虫草了。

  严峻的现实让乡城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修好学校,抓好教育质量,把放牛、挖虫草的孩子留在学校里。怎么做?乡城县想到了集中办寄宿制学校的办法。

  据了解,乡城县下辖一镇11个乡,地广人稀,是典型的偏远贫困地区。2008年以来,乡城县以尼斯乡、青德乡和城小3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为依托,加快推进规模化片区寄宿制小学和城区小学改扩建工作。目前,乡城县学校由50多所调整为10余所,村小基本撤并完了。“教育资源的集中,一方面使硬件条件改善了,学校漂亮了;另一方面教师集中后,便于教研和考评,软件也上去了,学生流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洼西同麦这样评价集中办教育的好处。

  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理塘县,被誉为“世界高城”。该县曾经以“流动式学校”和“帐篷小学”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异常艰难。借“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春风,全县陆续兴建了一批按标准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其中,一完小可容纳学生2100余名,二完小有学生1600余名,主体建筑已完工的三完小预计学生规模将达到1800名,正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四完小也将达到1400名学生的规模。

  “届时,全县80%的学生都将集中到县城读书,几乎全部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将集中到县城。”理塘县教育局局长洛绒曲吉告诉记者。“甘孜州地域辽阔、人口分散,只有采取适度集中的办学方式,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甘孜州教育局局长嘎绒拥忠说,“适度集中”,是在不流失学生和遵循群众意见的前提下,小规模、低质量村小学生向乡中心校集中,小学高段以上学生向城镇及片区寄宿制学校集中,这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的重要形式。

  教育信息化,快速缩短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

  4月13日上午,数学教师李杨强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并不是打开课本,而是开启讲台前端的电子白板,点开一个视频窗口。“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不定式的性质……”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从视频那端传了过来。这是康定中学高一(6)班远程教学直播的场景,视频那端的声音来自成都七中数学特级教师曹阳可。这样的授课方式,康定中学已坚持了近10年。

  2003年,成都七中成立“网校”不久,康定中学便敏锐地意识到远程教学的优势,主动申请成为在四川民族地区的第一批试点学校。

  多年的摸索、磨合后,康定中学的教师们已习惯了远程多媒体直播教学的形式,并形成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师和七中教师实现四同步——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辅导、同步作业。”康定中学校长陈军说。

  在陈军看来,七中网校不仅带来优质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周期。“以前我们通过拜师、结对帮扶等方式培训年轻教师,但效果并不明显。而让一名青年教师跟着七中名师3年课听下来,该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处理,以及教学技巧和方法都掌握了。”陈军说,刚开始,许多教师还对网校排斥,而现在,教师们没课时都会争先恐后地到网课班听课。

  目前,康定中学每个年级都建起了5个七中网校远程教室。而在甘孜州,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其他学校也不鲜见。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给甘孜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甘孜州政府每年都拨付专款用于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近3年来,全州在教育信息化上的投入已累计达1800万元,配备计算机600余台,为150所学校装备了553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全州配备了70所学校、80余间计算机网络教室,配置教学用计算机500余台。除搭建了全州25所中学与成都七中网络直播录播教学平台外,还建成了覆盖全州各县教育局以及59所中小学的“甘孜州教育听播课系统”。

  先进的设施设备也为甘孜州教师培训和素质提升搭建了崭新舞台。2011年,甘孜州教育局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远程网络、远程交互等方式,共计培训全州教师5306人,无论形式和效果均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

  嘎绒拥忠说,随着学校信息化装备越来越不弱于内地学校,甘孜州将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培训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让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匹配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信息化是甘孜教育长远谋划与短期追赶相融合的道路,走得好了,我们追赶高水平教育质量的马拉松就会变成接力赛,在缩短差距的同时完成自身可持续发展。”

  民生政策,让孩子们每天吃上香喷喷的肉菜

  “你拎的是给学生们买的肉吗?”

  “是的。”

  “有多重呢?”

  “2公斤多!”

  “孩子们有多少?”

  “27名。”

  4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甘孜州丹巴县城区小学,正好碰到从市场采购归来的炊事员曹莉。

  记者跟随她来到食堂,只见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储物间内大米、面粉归置得井井有条。曹莉把买回的新鲜蔬菜、豆腐、肉放下,麻利地穿上白色厨师服,开始择菜、洗菜。“还有两节课娃娃们就放学了,我得赶在下课前把饭菜端出来。”

  丹巴县城区小学仅有27名住校生,可为了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学校没少操心。“我们每天至少采购2公斤肉,按每人每天10元钱的标准,供孩子们吃饱吃好。”校长曾关玺介绍说,孩子们每月能享受到145元的国家寄宿生补助,只需再交100元就能每天吃上香喷喷的肉菜。

  从今年春季开始,不仅城区孩子能吃上肉菜,所有乡镇学校孩子们的伙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国家斥巨资,按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集中改善中西部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的“营养餐”计划在丹巴县全面施行。

  随着今年5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四川省全面铺开,甘孜州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与国家要求的“县城以下学校”范围不同,甘孜州将“营养餐”的供餐范围扩大到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在校生,实行“学生食堂供餐”和“营养食品供餐”两种模式,前者主要适用寄宿制学校,后者适用于非寄宿制学校。

  甘孜州明确规定,以县为单位实行政府定点采购。对蛋、奶食品,各县(校)必须在省、州公布的供奶、供蛋企业准入名单中实施政府采购;而其他营养食品(含水果)则由各县(校)在当地公开采购。

  “我们建立了实名制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学生营养健康监测评估系统、大宗食品统一采购配送机制、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等,通过严格的规范管理,确保国家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嘎绒拥忠说。

  ■本报记者 杨钢 刘磊 黄蔚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