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的高中教师每年都得向城里流失80多人;如今,每年教师流失的数量只有30人左右,而且基本上都属于因解决配偶异地分居等原因的正常调动。
以前,这里每届3000多名初中毕业生,有200多人到市区择校;现在,这个数字下降到40人左右。
以前,这里的学生中考、高考成绩低分段学生多、平均分数低、平均录取率低;如今,高分考生越来越多,高考录取率也连续5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这里是地处北京市西北部的远郊山区县——延庆县。受益于2006年前后启动的“开放式办学”,这个曾经偏隅一方的教育薄弱县,如今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日前,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市各区县学生家长进行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延庆县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分在全市排名第一,连续第三年获得冠军。
与市区优质校“手拉手”全覆盖
这几天,位于延庆农村的张山营中学有6名学生班干部,正在位于北京市区的东直门中学二(6)班随班跟读,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将与东直门中学的学生一起学习,“零距离”感受示范中学的教学水平和校园文化。
校长刘仁臣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到东直门中学学习,就是因为学校与东直门中学结成‘手拉手’帮扶关系,两校教学进度同步,教学课程资源实现了共享。”
别看张山营中学是山区中学,但与它结对子的城区校还不少。刘仁臣2005年曾到东城区学校挂职,考察过很多学校,也相中了不少学校。这些学校现在都与张山营中学结成了“手拉手”帮扶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
“开展师德教育,我们就派教师去东城区二十一中学习,那里的老师特别敬业;要开展德育,就组织学生去国子监中学,那里有很厚重的德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则向东直门中学取经。”刘仁臣说,有了结对学校的定向帮扶,张山营中学从薄弱校变身优质校,教学质量持续攀升,连续3年获得县里的教育质量管理奖、先进奖。
突破区域限制,走出去、请进来,吸收借鉴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并为我所用,借助区域外的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便是延庆县开放式办学的整体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目前,全县60所中小学、幼儿园分别与城区70多所优质学校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县域内城区优质校也与农村薄弱校结成了“手拉手”、“1+1捆绑式”发展等帮带活动。
延庆县共有中学20所、小学4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手拉手”帮扶活动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该县共有116名校级干部被选派到东城区优质学校进行挂职培训,占到校级干部总数的60%。
农村薄弱校成了帮扶别人的优质校
“延庆县离北京市区较远,且有大山阻隔,难以与市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相对落后。”回忆自己2005年初任教委主任的情景,延庆县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马铁岭说,当时,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凸显,很多家长甚至举家搬迁,进城择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延庆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增长速度,满足不了当地老百姓的需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融入到首都教育的大环境中,善于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马铁岭说,在与2/3的校长逐个谈心调研之后,延庆县提出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探索开放式办学的具体模式。
位于延庆县城东部20公里的农村学校永宁中学,就在那个时候,经北京市教委牵线,与人大附中结成了“手拉手”帮扶关系,两校之间经常互派老师、学生交流学习。
2007年,两校升级“名校办分校”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更为深入,人大附中选派了13名优秀教师到永宁中学任教3年,主持教研活动。而永宁中学也经常派老师到人大附中听公开课,开展教研活动。近几年,永宁中学教师到人大附中听课2000多人次,开展教研活动30多次。
在人大附中的帮扶下,永宁中学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骨干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以前只有2名县级骨干教师,如今县级骨干教师的数量增至8人,还增加了一名市级骨干教师。目前,永宁中学成了延庆东部有名的优质校,优质资源还辐射到周边的学校。
永宁中学校长朱江说:“每个月,学校都会组织教师到10公里之外的民族中学讲课、听评课,把从人大附中学到的教学理念,及时传递给民族中学的老师。以前,民族中学的成绩在全县倒数,这几年一下子提高了十几名。”
永宁中学学生张海亮说:“以前,上课比较枯燥,现在,有了更多实验室,设备更先进了,上课多了实践环节,兴趣高多了。”
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城里优质教育
延庆县四海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学校,以前一直都没有科班出身的音乐老师,学校采购的音乐器材,只能堆在音乐教室里闲置,积满了灰尘。
张海燕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孩子们的音乐世界。从县城的延庆三小调到四海小学后,张海燕看到四海小学有那么多音乐器材,孩子们也很喜欢音乐,便多次与延庆三小协调,允许四海小学的学生到三小开办的兴趣班免费学习。
这项政策受到了家长学生们的欢迎,尽管从四海小学到延庆三小有50多公里路,但一到周末,农村的家长都会准时将渴望学习音乐的学生送到延庆三小。处于大山深处的四海小学,也能经常响起悠扬的琴声、清脆的笛声。
四海小学校长周尚超说:“四海小学与延庆三小是‘1+1’捆绑式发展学校,学校缺什么老师或者资源,都可以向延庆三小要。每个月,延庆三小还要派老师到四海小学指导教学教研业务。否则,在县教委考核时,四海小学办得不好,延庆三小也会受到影响。”
马铁岭告诉记者,“1+1”捆绑式发展是延庆县在开展与市区优质校“手拉手”帮扶活动基础上,探索的县域内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捆绑的学校法人身份各自独立,物资资源共享,评价却捆绑在一起,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打破区域、校际限制,形成一种全面开放的意识,实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
在这项政策的推动下,优质校没有把优质资源捂在自己学校,而是积极探索干部教师交流制度。近两年来,县城学校共选派83名县、校级骨干教师带着工资关系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同时农村学校也选调了38名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培训。
周尚超说:“让城里的优秀教师来教农村孩子,享受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咱也能扬眉吐气。”
■本报记者 李凌 王超群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