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气壮山河冠三晋

——山西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2012-07-0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巍巍太行做屏障,滔滔黄河为天堑。历史上由赵、魏、韩三分晋国而得名“三晋”的这块古老土地,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进入新时期,山西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煤炭资源大省,却因过度依赖煤炭资源而陷入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大起大落、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

  201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走上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

  经济转型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2011年4月7日,山西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会上强调,要着眼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袁纯清说:“教育是山西的希望所在。山西要转型,教育首先要转型;山西要跨越,教育首先要跨越。转型跨越,既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要求,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机遇。”

  “全面实施‘科教兴晋’和‘人才强省’战略,首先要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省长王君在山西颁布教育规划纲要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此后,山西省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扎实推进教育发展,全省上下掀起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跨越发展的热潮。

  近日,本报“神州行”采访组一行走进山西,与山西省教育厅领导对话,深入运城、高平等地学校采访,深刻感受山西教育发展的变化。

  教育优先,政府重教层层落实

  在山西采访,我们时刻能感受到全省上下,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地市、县级党委、政府,甚至乡镇党委、政府,对发展教育的重视。

  2010年7月,全国教育规划纲要颁布施行后,山西省委、省政府随之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同时颁布山西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中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山西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任组长的全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等19个部门。

  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山西省承担的“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等三项国家改革试点项目进展顺利,成效初显。同时,山西省积极推进95项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我们抓住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曾长期困扰山西教育发展的难题。比如,我们在全国提前一年完成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启动了占地近万亩的高校新校区建设等。”李东福自豪地说。

  以高校新校区建设为例,山西省2011年在榆次划出近万亩土地,总投资130亿元建设高校新校区。王君任领导组组长、常务副省长李小鹏担任工作推进领导组组长,省政府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并出台了有关土地、资金筹集、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目前,高校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入驻的10所高校全部开工。今年秋季将有8所高校的3万多名新生入驻。新校区的建设使长期困扰山西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好财政教育投入。近两年,山西省政府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投入的文件,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了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山西省政府明确规定,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5.8%,2012年要达到16%,这样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359亿元,2012年将达到46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增长28%。

  另外,从2011年起,山西省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提取的资金中20%用于省级统筹。同时,山西提高了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保障水平,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700元,高校本科生生均拨款2011年达到9000元,2012年将达到12000元。

  我们“神州行”采访组在与山西省教育厅领导交流时还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带动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全省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重教书记”、“重教市长”、“重教县长”。

  现任山西省高平市委书记谢克敏,就是一位因重教而闻名的“重教书记”。这个曾当过几年教师的市委书记,2006年调任高平市长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乡调研教育。

  有两次下乡对他的触动很大。一次是看到一所乡村小学居然在一个道观里上课,还有一次是发现一所农村小学生在一间窗户不全、破旧不堪的教室里上课。在与我们座谈时,谢克敏深有感触地说:“农村孩子更需要得到关爱,我们就是要让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

  随之,高平市投入5亿元打响全市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歼灭战”。当时,正值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高平市就把发展农村教育称为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现在,高平市城镇、农村全部是新建学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差距大幅度缩小,真正实现了‘农村最好最牢固的建筑是学校’的目标。”谢克敏说。

  在山西几天的采访中,一些地方乡镇主动发展教育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平市马村镇采访时,镇长郑威进不经意间讲的一句话,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他说:“我们镇已经开始规划,用两三年时间建一个教育城,初步规划城区面积450亩,除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外,还将把镇上的小学、初中,还有一所职业学校迁建到这里。”

  此话一出,我们几个记者都很吃惊:一个镇政府为何要投巨资建教育城?或许是看出我们的疑惑,郑威进大着嗓门向我们介绍了镇上建教育城的缘由。

  原来,马村镇是高平市经济发展较快的少数几个乡镇之一,全镇有25个行政村、5万多人口,是一个工业镇,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5个。为此,镇上决定将这些企业集中在一起,建一个工业园区。

  “将来工业园区建成后,肯定要从全省乃至全国引进各类人才。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这些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决定投资建这个教育城。”郑威进说。

  在山西,落实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说在嘴上,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

  乘势而为,多项工程成绩亮眼

  山西虽然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但是近年来却因为过于依赖煤炭资源,造成经济结构单一,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上欠发达的省份。

  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不利的环境下,山西教育却逆势而上,乘势而为,完成了不少让人惊叹的教育工程。比如,比国家规定提前一年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中职教育全免费、职业教育实现“送教下乡”和“送教下矿”两个工程,等等。

  谈到校舍安全工程,李东福很是感慨,他说:“集中两年时间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任务,在山西中小学校建设史上是空前的,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也是山西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被列为山西省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山西省教育厅的统计显示,山西省先后投入230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学校9729所,平均到山西119个县市,每个县市要完成80多个学校的项目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怎样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完成的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推进这项工程,山西省建立了政府牵头总抓、部门强力推进的领导机制,王君多次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李小鹏为组长和张平等3位副省长负责工程领导,县市长为本地区工程建设第一责任人,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山西省政府还建立约谈制度、工作奖惩制度,对落实校安工程工作不力、工程进展缓慢的市县给予通报批评,并与主要领导进行约谈。省教育厅作为工程牵头部门,建立了厅领导联系地市、处室联系县区工作制度。

  为了确保资金落实,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立包括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和社会捐资、撤并中小学校舍处置所得资金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体制,并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0亿元。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各市县都设立了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各级政府对校舍安全工程高度重视。晋中、晋城等市在全省率先足额落实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大同、运城、临汾等市根据县域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统筹安排工程建设。太原市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建设“五统一”。

  与校舍安全工程一样,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职免费教育全覆盖。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用两年时间完成,是山西全省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重点工程之一。从2011年秋季和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学生实行全免费,山西289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送教下乡”近31万人实现免费上学,免学费资金近5.5亿元。

  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免费范围扩大到普通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目前,教育、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前期工作已经全面部署,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政策将全部落实到位。

  为了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山西省要求各级财政、教育、人社等部门要加强免学费补助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禁“一边免费、一边收费”,杜绝通过虚报学生数套取补助资金的现象发生。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与标准支出。

  在落实中职免费教育的同时,山西省还先后实施中职教育“送教下乡”和“送教下矿”两个工程。

  2009年9月,山西省出台了《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办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在农业生产一线“留得住、用得上、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全省有5万农民不出家门得到培训。

  通过“送教下乡”,先后有一大批农民学员投资建加工厂、组建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原平市大牛店镇神山教学点学员贾利霞,在原平农校教师孙银的指导下,于2010年年初投资40余万元搞起了土鸡和山羊养殖。她说:“是‘送教下乡’给我带来了知识,带来了财富和希望。”

  原平农校中阳乡农经班学员安志勇,通过与教学点负责人、授课教师交流,于2011年4月投资15万元新建了30个活动大棚种植甜瓜,并为100余名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当年就产出优质甜瓜15万斤,直接获利30余万元。

  与“送教下乡”的目的不同,山西省开展的中职教育“送教下矿”行动,其动因是全省经济的转型发展。近年来,山西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煤矿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省多数矿井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开始凸显,特别是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因此,山西中职教育开始探索实施“送教下矿”,探索培养实用矿业技术人才的新途径。

  2009年9月,山西省教育厅和煤炭厅决定对全省近10万名煤矿关键岗位人员实施中职教育,提高上岗门槛。依托全省煤炭职业院校,实施“送教下矿”,在人员相对集中的煤矿设立教学点。全省27个教学单位在煤矿一线设立92个教学点,400余家煤矿企业相继开展了教学工作,两年共有3万多名煤矿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在岗接受中职教育。

  “送教下矿”也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热情,西山煤电集团设置了一线岗位用工标准,实现变招工为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线技术人才培养问题,彻底改变煤矿企业“傻、大、黑、粗”的旧形象。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成为真正的技术蓝领,也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深化改革,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山西省在工作实践中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式,集中精力抓好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首先是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山西的做法是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山西省政府下发文件,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李东福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重点介绍了全省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的包括校安工程在内的几项主要工作,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师资均衡配备等。

  今年山西省集中资金,在全省45个县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和多媒体设备全面按标准配备到位。

  “十二五”期间,山西将每年投入20亿元,共投入100亿元以上,重点改善中小学教育教学设备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设备,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达到标准化。2011年全省已有19个县通过了标准化验收,2012年力争再有30个县达到要求。

  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政策上,山西省严格执行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坚决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和重点班、实验班,太原、长治等地实施了电脑均衡编班。2010年全省优质高中学校5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2012年力争达到80%。

  在推进师资均衡配备方面,山西省推广太原、晋中等地的“联盟校”、“盟区制度”等经验,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师资共享。2011年全省80个县开展交流,共交流校长679人、教师8990人。

  “目前,在全省已形成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阳泉、晋中等一批市县率先实现基本均衡。特别是晋中市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被媒体誉为‘晋中模式’,在全国推广。”李东福说。

  学前教育一直是山西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201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0.7%。这个数字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因此,山西省从扩大教育资源入手,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加快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等,努力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入园需求。

  2011年,山西省政府制定下发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在全省城乡新建、改扩建10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已完成建设212所公办园,增加5万多个学位。2012年的200所公办园建设任务已分解到市县。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是山西教育的一块“短板”。“由于历史区位等原因,山西没有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尖端科研创新的压力较大。但是,我们在研究生创新教育和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李东福说。

  作为“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国家改革试点项目的承担方,山西省教育厅近两年加大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力度。李东福说:“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硕士上。目前,全省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了15个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基地,这项工作还得到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

  在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方面,山西省于2011年底开始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行动,即开展全省高校本科课堂教学专项大检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兵分八路走进各高校,通过查阅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档案以及随机听课、开展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形成对学校课堂教学情况的总体评价,并向学校反馈检查情况和专家评价意见。

  省教育厅还将通报全省高校课堂教学检查情况,并将其作为对学校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教学质量项目立项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权评审的重要参考和依据。通过检查,深入客观地了解各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督促和引导学校切实重视、规范和改革课堂教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山西省还主动创新督导机制,全面加强督导工作。近两年,山西省着重从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创新督导机制、完善督学机制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工作。

  2011年,山西省聘请了99名省督学,壮大了教育督导队伍。修订完善了《对县级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同时,建立督学责任区和三级督导验收制度,全面开展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在山西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教育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陈志伟 蔡继乐 高耀彬 高毅哲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