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一个“矛盾”的城市:既是声名在外的重工业城市,也是牧草最丰美的农业、畜牧业大市。
在教育改革发展上,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齐齐哈尔市同样“矛盾”:可以突破常规、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也可以深思熟虑、周密谋划师资队伍建设的多种模式、多种工程。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齐齐哈尔市的师资队伍建设迎来了新一轮曙光。
突破常规——
为教师队伍雪中送炭
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教师李春梅2005年从齐齐哈尔大学毕业后来校任教时,编制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坎儿。“当时就觉得心里特别没底,虽然收入上和有编制的教师差得不是特别多,但‘三险’基本要自己交,未来也没保障。”李雪梅后来得知,由于编制紧张,该校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引进的大学毕业生都没有“铁饭碗”。
“教育的事,再难咱们也要争取!”在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曲秀丽的观念里,教育上的事,有困难一定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更何况是关乎教师队伍稳定的编制问题。去年年底前,齐齐哈尔市用一年时间,陆续解决了351个教师编制。“351个编制意味着什么?齐齐哈尔全市机动编制仅500个,一次就拿出351个给教育,不容易!”曲秀丽感慨地说。
为满足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需要,市政府特别为高中学校增加了351个教师编制,各县(市)区也都研究制定了增加新教师的计划。新增教师按照教师准入政策,通过到重点大学招聘、面向社会招考、特聘高端人才三种形式进行,每年有计划地进行补充。
抓住教师队伍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因素,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屡出重拳,着力打造有思想力、有战斗力、有创新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签约特岗教师563名,全部补充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实施“城乡校际结对携手共发展”计划,组织950所学校结对共建,组织3497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以“一带三”方式与农村教师结对交流;为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满足课程改革中三级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公开招录新教师3100多人,其中包括学前教育专业教师659名,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充实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如今,解决了编制问题,李春梅在自己的岗位上越干越起劲,还当上了3个班的班主任,每月四五千元的收入也让她为一家三口的小日子有了更多的憧憬。
打破壁垒——
为交流帮扶搭建平台
“我们学校现在是质量好、生源好,人称‘小宝塔’,整个龙沙区中小学的校长,一半以上出自我们龙沙小学!”一见面,齐齐哈尔市龙沙学校校长陈继文就兴冲冲地向记者亮出了“家底”。在齐齐哈尔,好学校要担负起扶持薄弱校的责任。因此,陈继文的另一个身份是龙沙区第一协作性学区的组长,他和全校的70多名教师一起,与学区内的新明小学、青云小学紧紧捆绑在一起,出考题、搞教研,全都扎堆儿弄。
“帮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有人提要求,绝对做到!不仅教师培训,义务教育标准化检查,也是缺啥补啥,一定要帮!”2003年开始担任校长的陈继文说,帮扶薄弱学校在该校已成为一项传统。
学校二年级班主任王聪说,这种“民间”帮扶交流的形式多样,除了同备一节课,根据特长组成团队,进行现场说课、上课,贯穿了从研究到最终展示的全过程;还有分工出考试题的形式,不同学校出不同年级的试题,到了下学期再互换年级。“我从中就感到了危机感,兄弟学校的老师进步很大,过两年,会越来越精彩!”王聪认为,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因为同在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必须进步!”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到了我们这个层面,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实际抓落实。突出抓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局长金伟说。
仅今年上半年,齐齐哈尔市就有9个县180名乡以下农村校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全市“农村教师进名校”培训活动。龙沙区青云小学、三十四中学,建华区回民小学、二十八中学,铁锋区光荣小学、二十九中学等6所学校,被选为名校基地并承担了培训任务。全体农村教师在5天的时间里进行了跟班研修、现场观摩、互动研讨、团队学习、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创新模式——
为每个教师找准定位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应该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不仅是许多刚走上岗位的教师的困惑,在老教师群体中,同样不乏这样“成长的烦恼”。
为每个教师找准成长的定位,齐齐哈尔市把功课做到了分层、分类培训和提升上。齐齐哈尔市有一个响当当的“学习工程”:无论是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辅人员,还是教师、学生,都要按照“自觉化、问题化、科学化、开放化、实效化”的原则,参与到“读书、研修、培训、交流、锻炼”等5种学习方式之中,通过“学术沙龙、赛事活动、网络平台、书香校园”等8个学习载体,比学习、重研究、练内功、提素质。
“现在,全市教育战线的学习工作蔚然成风,干部师生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岗位,学用结合,每天‘读一点、摘一点、写一点、讲一点、背一点’的习惯基本养成。”金伟欣喜地告诉记者。富裕县副县长李凤梅则从中看到了教师队伍精神面貌的变化:“不仅教师平均年龄年轻了10岁,而且个个干劲十足,比着学、比着干、比着创新,因为在他们面前是一条看得见的专业成长路径。”
“教师和校长两支队伍建设必须有投入,要送出去,请进来。”金伟说,齐齐哈尔市着力抓住培训这个根本,一方面,把校长、教师送到北京、广东、山东等地的优质学校挂职1至2个月,送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在市内请专家定期讲课;另一方面,区域性学校“走比看”,教师课内比教学,通过上公开课、教学论坛等形式,广泛深入进行教学比武练兵活动,参与面达100%。金伟坦言,现在,全市搞得轰轰烈烈,通过课内比教学、区域内随机抽签,虽然不打分,不排序,只评优秀学校,但也让每所学校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齐齐哈尔市在实践中总结出了11种教师培训模式,包括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网络交流、专家讲学、外出考察、岗位练兵、依托高校培训、农村教师进名校、名优教师送教下乡、城乡校际结对子等,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水平,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该市计划3到5年轮训一遍骨干校长和优秀教师。“学习后必须有成果,培训后必须有变化,这是我们对校长和教师的共同要求。”金伟说。
■本报记者 柴葳 廉世民 曹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