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每一个到过内蒙古的人,都会有一个个性化的草原印象。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草原的感受却细致、生动得多。一位蒙古族歌手说,阵雨过后,碧绿的草原上就会有大片不知名的野花冒出来,只有这个时候,草原的苍翠才鲜活起来。
七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在内蒙古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举措,正如那雨后草原上的一朵朵小花,衬托出内蒙古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上的生动实践。
抓住关键环节 落实优先发展
“自律成人、自强成才、自信成功”12个大字,高挂在包头市北重三中教学楼的外墙上。这分别代表了这所中学高中3年的德育阶梯培养目标。北重三中是内蒙古的名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校长李建华说,重视德育是这所由军工企业划转地方的学校长盛不衰的“法宝”。
虚题实做,将德育转化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不止北重三中一家。2012年3月,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内蒙古教育厅出台了“小学公民意识教育”、“初中公民素养教育”、“高中合格公民教育”三个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实施方案,在大学阶段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构建,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推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行动计划”。
这只是内蒙古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小案例。201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李东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会议为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自治区教育改革发展的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自治区专门设计了9项重大改革项目和8项重点发展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大多已启动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财政经费的支持。对于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以来内蒙古教育投入的变化,李东升如数家珍:2011年,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504.56亿元,同比增长21.6%。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秋季学期,内蒙古农牧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由400元提高到500元,初中每生每年由600元提高到700元。2011年,自治区财政共安排义务教育各项保障经费23.2亿元。
二是推进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中阶段“两免”政策(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并将这项工作列为自治区为民办“12件实事”之首。2011年,全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高中“两免”资金12.4亿元,惠及54.2万名高中阶段学生。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2011年自治区再次提高直属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达到5500元,加上其他专项投入,财政性生均经费达到1万元。同时,高等教育专项补助额度从2010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2011年,中央、自治区累计安排高校化债资金23.1亿元。
四是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有一定增加。为了加大对教育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11年自治区在本级财政预算中首次安排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专项补助资金。
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是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同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相似,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十二年免费教育”,在全国各省份中也是第一个。这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国家振兴、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高度,由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亲自提出并督促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李东升说,与内地相比,内蒙古的教育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实施高中阶段“两免”政策后,绝大部分孩子都将读过高中,这将会尽快提高内蒙古的人口素质,特别是新增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对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减支等于增收,这项政策将免除每个高中阶段学生家庭平均2600元的支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校安工程”是另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内蒙古冬季漫长,一年施工期只有6个月,这给“校安工程”带来了不少困难。2009年这项工程启动实施,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亲自担任组长。并且,内蒙古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校舍部分,与“校安工程”进行了系统对接。今年,这项工程将全部完工,草原牧区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都将会大为改善,其中一半以上是新建的校园。
解决热点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
记者在内蒙古采访时正赶上中考、高考的录取阶段。近几年,内蒙古实行填报志愿网上公开、高招录取全程透明的政策,让考生“清清楚楚报志愿,明明白白上大学”。李东升告诉记者,这项改革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赢得了民心。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即使在高校录取最忙的季节,高招办门口也是冷冷清清的,再没有等候录取结果的人群了。另外,高分复读现象这两年在内蒙古也很少见了。
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是教育系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近两年,内蒙古在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上加大了改革探索的力度。
“前几百名的学生都到市里上学了,旗县的高中怎么办?”这是内蒙古一些地方教育系统和社会百姓目前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在鄂尔多斯市采访了解到,近几年,随着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资源都向市里集中,不光是优秀生源,连师资也是如此,这给各旗县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杭锦旗是鄂尔多斯市唯一的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他们想出的对策是创建特色学校,全力打造地区精品名校。旗教育局局长郭文勇告诉记者,教育局根据各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点,帮学校找到符合实际的办学思想和办学风格,如杭锦旗中学的学习优势教育、蒙古族中学的责任教育、蒙古族实验小学的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等。“以前每所学校都有‘开拓、创新’等几个字的校训,但那是挂在墙上的。现在不一样了,学校的校长可以换,学校的办学风格一旦形成就不能换了。”郭文勇说。
学习优势教育是杭锦旗中学的办学特色定位。但从进校时的中考成绩看,这里学生的学习优势其实并不大,和鄂尔多斯市一中、二中、三中等优质学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杭锦旗中学校长高建忠告诉记者,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办学优势所在,这些年他们探索出了“三结合”的办学模式。一是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办好基础教育的宏志班;二是挖掘学生的优势,大力发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教育;三是进一步办好竞技体育。这些特色项目的创建使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活跃了校园气氛,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取得了显著的特色办学成果:师生参加全国各类书画大赛多次获奖,竞技体育学生几年来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比赛共获得奖牌160多枚。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大发展,包头迎来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也成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从某种角度看,包头又是一个移民城市,市民整体素质和教育发展水平在内蒙古各盟市中也是靠前的。这也带来了另一个教育难题:教育竞争激烈,学生负担过重。
2011年,包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也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其针对的,就是教育系统十几年来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减负”。
包头“减负”的突破口是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完全开放,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设计,一方面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另一方面也让每个孩子具备一个体育特长。“拥有一个伴随一生的爱好,人生也会变得丰富起来。”包头市教育局局长鲁性瑜说。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是社会上对一些学校办学行为的印象。实施素质教育难在哪里?为什么在实施过程中会走样?包钢一中校长赵嘉琦认为,素质教育实施起来其实并不难,“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自然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你好”成为包钢一中最流行最美好的校园语言》,是赵嘉琦一次在国旗下讲话的标题。赵嘉琦说,学校应该是花园、家园、田园、心园。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如此。
在“包头版”的实施素质教育白皮书里,教育最敏感的问题成为切入点。据包头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文政介绍,一是强调政府行为到位,特别是明确了市政府各委办局的教育责任;二是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限制了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明显减少;三是放开一些东西,比如大课间活动、学校内部管理等;四是鼓励校外教育活动,社区和少年宫都行动起来,如青山少年宫每年节假日有近万人次的学生接受培训。通过这样的“一收一放”,学校的办学机制活了,学生的活动丰富了,自然也就不感觉到课业负担重了。
补齐发展短板 助力民族交融
相对而言,学前教育是内蒙古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内蒙古地广人稀,加上以前家长不太重视,造成历史欠账较多,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即使是在包头这样的工业城市,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学前教育发展也严重滞后。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这种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探索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是内蒙古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四项试点项目之一。2011年8月,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实施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3年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任务,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基本达到标准要求,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区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机构网络。2011年,自治区财政首次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补助资金3000万元;2012年,专项补助资金增加到5000万元。弥补学前教育的历史欠账,也成为各盟市的教育发展举措之一。仅包头市,2012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就达30所,规划总投资1.55亿元。
“两主一公”,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办学特色。内蒙古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经过全区各地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与普通教育相协调、从民族幼儿教育到民族高等教育完整的办学体系。目前,大多数农牧区蒙古语授课学校实行了“两主一公”(以学生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从2007年起,自治区对蒙古语授课寄宿制的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天补助生活费4元和5元,高中生升入区内高校减免20%学费。李东升告诉记者,“两主一公”政策的有效落实,确保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标准化的民族学校里学好、住好、吃好,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蒙(民)汉兼通”是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基本要求。李东升告诉记者,对“蒙古族为自治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内蒙古来说,加强“双语”教学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同时从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与感情融合的角度,也鼓励汉族的孩子学习蒙文。这也是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蒙汉兼通的“双语”人才的需求。目前,内蒙古已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双语”教学体系:以蒙古语授课为主的中小学,要开设汉语文和外国语;以汉语授课为主的蒙古族小学,要开设蒙古语文课程;区内高等学校部分专业采取蒙古语为主授课,部分课程汉语授课,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授课专业学习,同时开设大学蒙古语文课程。
蒙医学的发展见证了“蒙汉兼通”人才的重要性。2008年,内蒙古医学院(现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松林和斯钦图两名蒙医学博士生正式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这标志着我国首批蒙医医学博士诞生。至此,蒙医学教育实现了完备的现代学科专业体系。而事实上,内蒙古开设蒙医专业的学校至今没有一所具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首批蒙医医学博士采取的是内蒙古医科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借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授权平台授予学位。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古老的蒙医学科发展带来了生机活力。“面对蒙医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蒙医传承的现状,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突破蒙医专业一些发展瓶颈。”内蒙古医科大学副校长阿古拉说。蒙医专业的招生目前主要局限在蒙语授课的学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内蒙古医科大学尝试培养汉授蒙医专业学生,同时增设蒙医护理、蒙西医结合等新专业。“从懂蒙语的人群中突破出去,应该是突破蒙医发展瓶颈的一种有效方式。”阿古拉说。
地广人稀,给内蒙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考虑到人口布局和人口流动趋势,以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实施,学校的布局结构必须与之相适应。过去,内蒙古的苏木(乡)有350个寄宿制教学点,现在基本集中到旗县办学。
“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这样对内蒙古的发展寄予厚望。如今,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内蒙古自治区“走进前列”的目标正逐渐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陈志伟 储召生 赵秀红 郝文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