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百姓交口称赞的民生工程

——吉林市抓教育民生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2012-10-1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从今年开始,吉林市实行低保家庭孩子免费午餐政策,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天可以吃到9元标准的两荤两素午餐,是全校就餐学生中吃得最好的。”吉林市十三中学校长李福全告诉记者。该校低保家庭学生有134人,这些学生可以凭“爱心用餐卡”到专设用餐窗口享受免费午餐,学校伙食标准分为7元、8元和9元三档,免费午餐的标准是最高的。

  为低保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只是吉林市抓教育民生办实事的举措之一。吉林市教育局局长陈雁告诉记者,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教育纳入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几项教育民生工程让老百姓交口称赞。在吉林市,群众对教育的批评和投诉变少了,教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因素。

  “一餐饭”:困难家庭学生吃得最好

  去年,吉林市一位人大代表到吉林市城郊的哈达小学调研,发现有些孩子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中午不吃饭。吉林市教育局获知这一信息后,第二天就去该校调研,并对全市的低保家庭中小学生数量和用餐情况进行了摸底。很快,一项“低保家庭中小学生就学免费午餐工程”付诸实施:从2012年起,全市低保家庭学生,初中生和小学生每天按6元补贴,高中生和中职生每天按9元补贴。

  免费午餐政策实施后,各学校低保家庭的学生午餐标准基本都高于其他学生。为了确保这笔钱吃到学生嘴里,吉林市要求,以学校供餐、学校周边餐馆、农家定点供餐为主,原则上不发放现金。对于一些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农村学校,就把午餐补贴买成米、面、油送到低保学生家中。比如吉林市八中,学校没有食堂,学校就让家长委员会在校外选择饭店订餐,让他们送到学校,学校和区防疫站每星期都要进行检疫。

  据统计,今年春季学期吉林全市共有低保家庭中小学生11410人,仅此“一顿饭”,一年投入将近1500万元,这笔补贴资金全部由市、县财政承担,直接拨付给学校。

  “一桶水”:一年耗资1700万元

  记者在吉林市下辖的桦甸市第六中学、永吉小学等学校采访时发现,每个教室的后部,都装有一台饮水机,旁边放着几桶统一配送的桶装水。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全市学生喝的都是这样的桶装纯净水。

  吉林市境内水系发达,素有“江城”之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北方城市的5.4倍。所以,当吉林市提出为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桶装饮用水时,有些人还不太理解。这还要从2010年吉林市那场水灾说起。吉林市市长赵静波在视察灾情时,发现学生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有的用的是地表水,有的用的是浅层地下水,存在水体污染、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为此,吉林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让全市中小学生都喝上安全卫生的桶装水。

  “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吉林市教育局体卫处秦处长说,“有些学校比较偏远,水厂送一趟水到学校来回要跑五六十公里。但是这件事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和指挥,如果把钱发下去让学校自己买水,有些偏远的学校肯定不会用桶装水。”

  为保证桶装水的卫生安全,吉林市教育局对供水厂家进行了筛选,从起初13家供水商中挑选了松露等3家品牌响、信誉好的供水商,水源统一取用松花江的自来水,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还要经常进行检查。别小看这“一桶水”,一年下来需要经费1700万元,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承担,学生不用为此交一分钱。

  低保困难家庭学生有了“再保障”

  今年3月,吉林市组织大批干部下基层访问。此时,正是学校开学集中收取各项费用的时候。虽然免了学杂费,但是还有其他一些费用必须交,这对于每人每月仅有300元补贴的低保困难家庭而言,孩子上学还是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今年4月,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城市低保困难家庭学生再保障工程”,对符合城市低保分类施保一、二类家庭的中小学生,免除所有政策性收费(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6项、代收费6项、服务性收费2项)。一位低保困难家庭的家长告诉记者:“各种费用都免了,中午学校还提供免费午餐,孩子上学一分钱都不用花了。我们打心眼儿里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据测算,实施“再保障工程”,2012年一年要免去城区低保困难家庭中小学生各项费用总额达234万元,这些免收的费用不是取消了,也不是由财政支付,而是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承担。为了筹措落实这笔资金,吉林市发动教育系统捐资助学,市教育局领导及工作人员带头捐款,同时采取学校间结对帮扶、学校干部和教职员工与低保困难家庭学生结对帮扶、党员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等措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据了解,吉林省仅吉林市实施了此项政策。

  不仅如此,2012年,吉林市还在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扩大普通高中学校学生资助面5个百分点,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25%;中职学校免学费比例提高5.4个百分点,达到在校一、二年级学生总数的20%(非涉农专业),这两项工作新增资助资金560万元,全部由市财政承担。目前,吉林市教育局正在协调市相关部门,将资助款随国家助学金一并发放,让更多的高中和职业学校困难家庭学生得到实惠。

  “三表一卡”保校车安全无虞

  吉林市地广人稀,尤其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上学往往要走很远的路到乡镇中心学校。过去,他们主要靠家庭的农用车接送,或者几个孩子合租一台车,这样的车往往年久失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全国各地发生的数起校车安全事故,让吉林市加快了建立校车安全保障机制的步伐。从2011年开始,吉林市各区县普遍建立了“县级统一管理、乡镇统一经营”等各种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在校车的购置方面,不同地方又有自己的创新,比如舒兰县朝阳镇,校车采购市场化运作,政府按照座位数给予补贴;龙潭区则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校车由公司采购,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如今,吉林市共有校车1539台,基本满足了全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乘车的需要。

  为加强校车的安全管理,吉林市制定方案,要求车辆配备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审批标准、统一外观标识、统一专用号段、统一检验管理、统一驾驶人员教育;接送学生过程中要填写核对“三表一卡”,即学生实名制座位表、学生乘车变动表、接送交接表和乘车卡,并对接送车辆进行定线路、定站点、定人员、定时间,切实保障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截至目前,吉林市仍保持着校车安全“零事故”。

  ■本报记者 汪瑞林 陈帆波 黄金鲁克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