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农村学校产权归属问题复杂 亟待明晰产权

2011-11-0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关注教育布局调整后农村校产系列报道·调查篇  

  ■编者按

  近年来,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后,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大量被撤并学校闲置的现象。而一直以来,由于学校资产的产权归属中掺杂了比较复杂的历史因素,使农村闲置校产的处置,成为农村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全国性难题。

  今天本报报道的记者调查,向我们展示了当前农村学校复杂的产权归属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农村闲置校产,更好地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本报今起开设“关注教育布局调整后农村校产系列报道”栏目,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高毅哲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河南省虞城县城郊乡郑庄小学校长李军心里堵得慌。不久前的一天,李军正在学校办公室里,几名当地的记者找上门来:“听说学校被村委会抵押出去了?”

  李军大吃一惊。他之前从来没得到一丁点儿学校被抵押的消息,经来人介绍详细情况,才弄明白怎么回事。

  村里修路缺钱 私下抵押学校

  原来,郑庄小学由郑庄村和牛楼村共同出地修建,占地5亩,共有3间平房,现有50多名学生和13名教师。今年9月,牛楼村村委会将自己所有的一半学校面积抵押给12名村民,获得15万元抵押金。牛楼村村支书谷广存说,村里最近修路尚有十几万元的资金缺口,由于不允许强行集资,于是将学校抵押出去筹集款项。然而这一切,学校里没一个人知道。

  有村民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所谓的“抵押协议”,具体内容为:经代表商议,2011年9月25日上午学校抵押修路一事,抵押金15万元,抵押给以下人。抵押位置,小学面积的一半,方向位置不定,抵押方与郑庄村委会协商,抵押物包括土地、现有教室、围墙。抵押方需学校、政府、教育部门批后,方可交接,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申请或侵占学校,否则后果自负。如抵押期间,学校整体发生政策性变化,按国家政策执行。抵押方营损自负。“抵押协议”下方盖有牛楼村委会的公章,还有拥有抵押权村民的签名。

  事情一传出就在村民中炸了锅,很多村民将此举理解为村委会要“卖”学校。有村民说:“都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现在把学校卖了,将来子孙后代咋弄?”对此,谷广存解释说:“我们只是为了向村民借钱方便而已,并不是像外面说的要‘卖’学校。而之所以没有告诉学校,是因为担心影响学校上课。”

  可是学校的教学秩序还是受到了影响。记者来到郑庄小学门口时正值课间,十几名孩子在校园里玩耍,见到记者一边和校长交谈一边记录,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李军说:“前两天,有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为此事前来,学生们看着新鲜,半天没好好上课。”

  当地政府很快得知此事,牛楼村此举被叫停。

  多方混合出资 产权成糊涂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不得抵押。城郊乡政府一位负责人说:“牛楼村这份协议明显违法,我们已责令该村将15万元抵押款退还,并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事情到此已经了结,似乎只不过是一个小风波而已,但问题在于,牛楼村何以认为自己有权对郑庄小学进行资产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庄小学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当时的两个大队共同出了5亩地,初建之时只有1间平房。2002年,该校进行了改扩建,校园面积没有变,但在校园内新建了两间总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平房,加上原有校舍,总校舍面积近700平方米。这次改扩建,除去政府投资,牛楼村和郑庄村也各自集资了4万余元。

  正是因为在修建学校的过程中出钱又出地,一些村民认为自己对学校拥有权益,进而发生了私自将学校抵押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产权到底归谁呢?

  “不知道,这还真说不清楚。政府也出钱,村里也出钱,到底归谁呢?”李军虽说在郑庄小学工作了十几年,但对学校产权的归属至今不太了解。而把学校抵押出去的谷广存,想了半天,最后笑着说:“别说,我们还真不知道这学校归谁。”

  其实说不清楚的何止是李、谷二人。上世纪“普九”时期,大量农村学校以集体出地、村民集资等方式建造,产权归属从来就说不清楚。

  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是农村学校的产权主体,村民同样也是学校产权的主体之一,其“身份”具有混合性,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普遍问题。

  谷广存虽说搞不明白学校产权到底归谁,但对这种“混合性”还是有所认识。也正因如此,他屡次强调自己在“协议”中加上的一句话,“‘抵押方需小学、政府、教育部门批审,方可交接’。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学校最后怎么处置,也得经过教育部门给出意见后,才能进行。如果教育部门不点头,这学校谁也动不了,所以我真不是要去‘卖’学校啊!”他至今仍对被说成要“卖”学校耿耿于怀。

  村校面临被撤并 村民都想咬口“香饽饽”

  采访中,一位在“抵押协议”上签字付出“抵押金”的村民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说:“这学校眼看着就要倒闭了,我们是想提前出钱占着地,等学校一撤,就能自己使用了。”

  好好的学校,“倒闭”是什么意思?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子女送到县城学校就读,郑庄小学的学生人数大幅下降。2002年,该校曾有400名学生就读,如今学校只剩50多名学生、13名教师,今年一年级甚至已无人就读。而附近村子的米庄小学、田庙村小学,在几年前就因生源萎缩最终停办。这让村民们相信:“郑庄小学倒闭是早晚的事!”他们把学校停办称为“倒闭”。

  以前虽说产权未明,但由于学校一直正常教学,倒也很少出现权益纠纷。如今,随着农村学校的萎缩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推进,使得停办闲置的农村学校越来越多,那些闲置资产也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争夺也浮出水面。那说不清道不明的产权,就成了各种纠纷的根源。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土资源部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于农村校产处置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条文,农村校产处置问题,还主要靠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解决。

  虞城县原先曾有505所小学,如今只有362所,143所小学遭到撤并。据该县教育局计财股股长金保良介绍,该县撤并的村校,由村里出地并全额出资的,还留给本村处置;而只要有政府投资的学校,不管份额占多少,撤并后都将归教育部门处置。

  “我们把这样的学校都改造成了幼儿园,仍然服务于当地的教育,确保农民子女在家门口受教育的权利不受损害。虞城还没有出现特别大的纠纷。”金保良说。

  没纠纷不代表没烦恼。产权可以搁置,但虞城的村校没有一所有土地证,这是比产权更让金保良头疼的问题。“没有土地证,有人在学校里种棵树、种个菜啥的,也不影响学校上课,你也不好说什么。”事实上,郑庄小学几年前就曾与修路扯上关系,那次,学校把自家围墙退了几米,给修路让出了位置。

  “老乡们都重视教育,一般很少有占学校便宜的事发生,但有了土地证,总归是吃了‘定心丸’。你能不能给我们呼吁一下?”送记者出门时,金保良握着记者的手说。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