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打出“组合拳” 刹住择校风

——江苏省盐城市治理中小学择校采访纪行(下)

2012-06-0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关注择校的人也许会好奇:盐城为何能在3年内刹住择校风?因为在治理择校过程中,盐城市摈弃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常规思路,采取政府统筹、综合治理的方式,以“组合拳”出击,走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路子,标本兼治,给“择校热”降温。

  政府统筹,综合治理择校难题

  清理改制校前,盐城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国有民办”学校。明眼人都清楚,只有规范改制校才能打开择校“死结”,但这又绝非教育部门能解决的问题。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说:“每一所改制校每年能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要规范改制学校,必须依靠地方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手。”

  2010年,盐城市31所改制学校按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可向学生收取择校费2.55亿元。然而,就在这一年,盐城市政府作出一个“自断财路”的决定——要求教育部门牵头,人事、财政、物价、监察等部门合力推动清理改制校工作。

  政府把所有改制校收归公办,不仅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还必须化解三大难题:一是全部接管学校的债务,二是为学校运转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对大量由改制校自主招聘的教师进行考核,纳入编制管理。

  盐城市教育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陈勤说,有些问题要不是政府揽过来,单靠学校力量很难解决。比如,市教育局直管的盐城实验小学、明达初中和盐城初级中学3所学校共有1.5亿元债务,如果靠学校每学期收取的择校费偿付,至少要10年才能还清,而规范办学后,这些债务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在政府统筹、多部门联动下,清理改制学校工作势如破竹,学校债务、教师编制等牵涉面很广的问题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得到解决。

  市政府治理择校的决心和行动,也激发了各区县乃至乡镇政府的积极性。阜宁县专门成立了由县纪委书记任总指挥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挥部”,从财政投入、划区招生、师资调配等方面统筹治理择校难题。

  以前阜宁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最多时一年曾流失100多名优秀教师,导致乡镇学校几乎没有业务骨干。2009年以来,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县编办每年拿出200个编制用于教师招聘,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教师交流和培训。现在,阜宁县再也不为留不住教师发愁了。

  “组合拳”出击,哪里堵就疏通哪里

  记者发现,盐城市出台的所有治理择校的文件,都没有直接提“择校”二字。这是为何?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陈静说,择校只是现象,政策和措施针对的则是深层次的原因。

  2010年,在系统分析“择校热”的基础上,盐城市提出6项治理策略:一是清理规范改制学校,二是优化调整施教区,三是推行集团化办学,四是实行校长教师交流,五是改造薄弱学校,六是加快新校建设。

  这些措施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一套设计科学的“组合拳”。比如,清理改制校、划分施教区是从源头入手,让所有公办学校“守土有责”;组建教育集团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小范围均衡,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教师交流制度则是为了培养薄弱学校的内生性力量,着眼更长远。

  在这套“组合拳”中,最容易出纰漏的是按施教区入学这一环节——到底哪些学生符合入学条件,除了要看家长提供的户口本、户籍证明、房产证“三证”外,学校还要深入小区和家庭了解情况,逐一核查和认定。开学前,在校门口和小区门口同时张榜公布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对一个家庭的‘照顾’,就是对另一个家庭的不公!”盐城市第二小学校长助理王琴说,学校公正、透明地执行政策,既能确保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也能唤醒老百姓自觉维护公平的意识。

  盐城治理择校尽管是行政力推的变革,但具体操作过程还是有一定的灵活性。以组建教育集团为例,盐城市并没有“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地分为“直办型”和“领办型”两种:前者为一个法人,一套班子,集团内人、财、物高度统一;后者领衔学校和成员学校均为独立法人,集团内人、财、物分置管理。而同一个集团中,往往既有直办型学校,也有领办型学校。

  在教师交流方面,阜宁县独辟蹊径,采取集团内“抓阄”的办法:教师去集团内的哪所学校,完全由抓到的纸条说了算。为了确保公平,“抓阄”现场向家长开放,并由县公证处对结果进行公证。

  内涵发展,办好每所学校是硬道理

  择校搅乱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正如一位盐城校长所说:“二三流学校学生往一流学校跑,农村学生往城里跑。结果一流学校人多得挤不下,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人又少得办不下去。”

  何桥小学是盐城郊区的一所村小,以前周边村民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学校长期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但最近一段时间,校长王爱民却担心起下半年教室不够用,因为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学校今年秋季将纳入盐城二小教育集团。

  记者采访时,王爱民正在为下午的“四方谈判”做准备——何桥小学、盐城二小、何桥小学所属的潘黄中心学校和区教育局将坐到一起,协商何桥小学加入集团后如何发展的问题。

  “语、数、英需要骨干教师,体育、美术最好能有专职教师。”这是王爱民准备提的要求,不过,他更多考虑的还是本校教师:“他们都是正规院校毕业的,底子不错,就是没人带。要是有骨干教师来支教,他们会很快被带起来的!”

  事实上,这正是盐城市教育局所期待的:教师流动不是平分优质师资,而是要使他们发挥“鲇鱼效应”,让薄弱学校师资尽快“强起来”。

  在薄弱学校田家炳实验小学,这种期待已经成为现实。2010年8月,作为领衔学校盐城一小的中层干部,数学特级教师嵇宪长带领8人的骨干团队到田家炳实验小学支教。两年来,支教团队像酵母一样,引发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变化。

  “我带了3个徒弟,两年来一个拿了全市赛课一等奖,两个拿了市直学校赛课一等奖。”嵇宪长告诉记者,去年他本人也正式调入田家炳实验小学,成为主抓业务的副校长。彻底摘掉“薄弱”帽子,办一所老百姓认可的学校,是他和同事们的最大追求。

  常逢生说,治理择校的种种措施只是手段,整个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才是最终落脚点。“集团化的‘统’是为了将来的‘分’,等所有学校都有了特色和品牌,成员校就可以独立出来了!”

  ■本报记者 张以瑾

  ■专家说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副所长王一军:

  科学发展才能真正破解择校难题

  盐城用3年时间解决了“条子生”、“缴费生”问题,让人不由得想起小平同志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盐城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既是数量的增长,更是包括资源再分配、体制和制度创新、能力提高在内的质量提升。首先是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学校、提升教育装备水平、进行校舍改造、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包括重新规划施教区、骨干教师按比例流动,优质学校回归公办体制,都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老百姓。再其次是制度创新,施行集团化办学制度,并探索直办式、领办式等多种模式。最后是能力提升,包括教育的执政能力、学校的发展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等。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