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主动姿态融入珠三角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纪实

2012-07-2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和“华工”合作前,嘉宝莉公司是广东江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涂料厂。合作后,嘉宝莉跻身亚太涂料企业25强,销售收入超20亿元。

  和“华工”合作前,揭阳帝浓酒业集团的荔枝酒酿造需要几个月。合作后,运用新技术,一天就能酿造一吨,当地1万户果农平均年增收4800元。

  和“华工”合作前,阳江新力公司是一家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面临用工难。合作后,用上了自动化加工设备,工人以一当十。

  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省,“华工”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就的品牌故事数不胜数,大学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地方的发展融为一体。

    从“星期六工程师”到科技特派员

  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一带乡镇企业兴起,华南理工大学就有教师加入“星期六工程师”大军,节假日到企业当顾问、解决技术难题。如今,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大潮中,颇受争议的“星期六工程师”,成了名正言顺的企业首席科学家、科技特派员。

  “工资、奖金照旧,优先考虑职称、职务晋升。”学校对科技特派员的承诺,让轻工与食品学院教师曾新安吃了定心丸,“以前,一个月只去一次,主要担心学校有意见。”现在,曾新安带着硕士、博士全力投入企业科技研发,主持建设岭南特色水果酿造广东省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出荔枝、柚子、木瓜等多种热带果酒,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广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

  作为地处广东的国家重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思路很明确。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该校随即出台《华南理工大学支撑珠三角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广东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该校先后选派600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进驻广东21个地市的500多家企业,成为全国科技特派员最多的高校。

  “实验一放大,问题就来了,不断推着研究向前走。”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瞿金清说,产学研合作使嘉宝莉涂料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也使他所在的精细化工学术团队成为科研大户,每年均有重大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华南理工大学每年承担企业委托课题1500多项,解决近万个技术难题;专利数量稳居广东高校首位,专利实施率50%以上;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学校从中获得科研与人才培养资金超过10亿元。

    每一个项目都面向现代产业发展需求

  “只要时速达到60公里,一路绿灯就不是梦想。”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应思带记者驾车体验了该院与广州市南沙区政府的合作成果。

  南沙区环市大道共有21个红绿灯,以前不管有没有人过马路,每个路口都要等,全程平均停车19次,耗时45分钟。现在,用上了该院现代交通工程研究中心“连续绿波流控制”技术,平均停车2次,20分钟走完全程。

  刘应思说:“交通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不仅这个项目,我们每个研究中心的设立都经过与广州市的反复讨论,都面向现代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

  珠三角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从“广东制造”转变为“广东创造”。同年,教育部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建立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现代交通工程、空调节能与控制、精密电子制造装备研发、船舶与海洋工程、绿色能源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八大研究中心。

  “面向整个产业的创新,靠点对点的合作难以实现。”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张明说,“学校正在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改革,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力量汇聚到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使其成为面向区域发展的创新载体。”

  探索的脚步还在向前。“这次,不是企业有需求,而是我们把技术主动往产业上推。”在位于广州科学城的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磊告诉记者:“学校以专利技术入股,与深圳创维集团各占50%的股份,成立了这家新公司。”

  “以前,企业担心学校拿钱不做事,学校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即使硬把双方拽到一起,最后也不了了之。”王磊的另一个身份是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新机制将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从器件、产品到生产工艺实现一条龙研发。”

  王磊说:“在显像管和液晶时代,中国只能引进别人的技术,如今走到新型显示的十字路口,这一次我们要自主创新。”据介绍,新视界公司已研制出5英寸新型显示屏,实现产业化指日可待。

  应用技术第一时间进入大学课堂

  教授进工厂、搞产业,学生怎么办?说起产学研合作,人们难免有此担忧。但是,在华南理工大学的见闻,让答案逐渐清晰。

  已是教授的瞿金清说,自己就是产学研教育的受益者。“吃住都在企业,全程参与生产流程,毕业设计的题目就出在生产车间里。”

  青年教师陆龙生说:“教学和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面向企业直接应用的技术,也能第一时间反映在课堂上。”陆龙生在创新方法设计课上,经常融入自己和企业合作的内容,学生听课眼睛都发亮。

  “除了直接提供技术服务,大学也承载着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务处处长李正说:“任何产学研合作,都不会忽略学生。”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华南理工大学两千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以“科技特派员助理”身份,和导师一起进驻企业。“我们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成了企业的总工。”陆龙生对此很自豪。

  针对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需要,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光电创新班,本科生直接进入实验室,“真正做研究、发论文、出专利”。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自2008年至今,35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7篇。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向民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模式,是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的另一大成果。

    ■本报记者 高靓

  ■改革者说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点线面一体实现产学研合作

  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过去那种短期、松散、单项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发挥的作用有限,无法适应实际需求。我校探索的是一种“点线面”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点是指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线是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面是指建设技术研究院参与示范市、区、镇等产业集群区的全方位对接。点线面相互带动,互为支撑,形成多学科协同,多主体、多渠道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

  ■企业家说

  佛山神威热交换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华:他们是产品升级的一把钥匙

  前几年,原材料和劳动力一直涨价,市场逼着我们进行产品升级。在我们这里,谁都知道“华工”的实力,所以我们找到了学校。

  热交换器的核心元件是一根金属管。机械工程学院汤勇教授的团队帮我们开发的三维管,和传统的螺纹管相比,换热效率提高了5倍,售价却低了20%。三维管的制造工艺挺复杂,生产设备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也全靠汤老师的团队帮我们解决问题,实现了数控生产。他们就像是我们企业产品升级的一把钥匙。

  ■毕业生说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王杰耀:在企业我看到了专业的价值

  大三下学期,我参加了徐向民老师与南航飞机维修公司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飞机上有很多仪器部件,原来都是靠人力去检测维修,我们的任务是开发一个自动测试平台,让电脑完成电路板的自动检测。

  一进公司,我就感觉和学校特别不一样,这里的工作方式很严谨,一点错都不能出。我每周去南航一两次。在这里,很多问题要跟工程师协商,我的沟通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公司里很多仪器设备是学校没有的,像通信协议,靠自己查找很困难,但公司的文档完全向我们开放。

  大二学编程时,感觉有点空泛,通过做这个项目,我发现学校学的东西真的对社会有用,看到这个专业能让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