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教育投入
教育经费要占GDP4%
[报告原声]
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
[代表委员声音]
达到4%后追加的经费要用在“刀刃”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
听完总理报告中关于投入的内容,在感到振奋的同时,也感到教育不像经济发展,投入后立即可以看到产出。因为从本科到博士,一名高端人才的培养,至少要经历8至10年时间,我们不能“撒把米就要鸡立刻下蛋”。所以,教育投入4%这个比例不仅要长期保持下去,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稳步提高。当务之急就是,新增的教育经费一方面要投入到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改善青年教师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地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另一方面要放在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上。拿高等教育来说,这些年来,“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确实对于高校一些重点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目前依然还有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因经费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缺失。追加的经费要用在“刀刃”上,用在人才培养和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等方面。■本报记者 柯进
[会外连线——河北沧州]
教育投入增长,受益的是孩子
“确保4%的教育财政投入,是国家提出的硬性要求。事实上,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形成的办学条件改善,受益的是孩子。最直观的感受是,校园宽敞了、环境漂亮了,学生们也更快乐了。”河北沧州运河区教文体局局长刘恩敏说,不少学生家长纷纷表示,这些变化深刻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孩子健康发展的关心和爱护。
近年来,运河区紧紧围绕国家4%教育财政投入的要求,已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今年,运河区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完成4个农村学校重建、4个幼儿园建设及9所学校12栋教学楼的加固改造项目。届时,区直学校的平均班容量将降至55人以内。■本报记者 周红松
义务教育均衡
不断消除学校间的差距
[报告原声]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
[代表委员声音]
把优质资源传播到乡村山寨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注意到农村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还是很薄弱,要真正达到均衡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成都近些年进行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在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师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体化的目标。市区名校经常派出业务骨干,到远郊县的“联姻”学校担任领导,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乡村山寨。成都还启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各区以“名校+弱校”等形式,在全市串起多条优质“教育链”,这统一了集团内部的教研活动和学生管理等。在这样的模式下,成都的师资交流非常活跃,促进了各校的均衡发展。■本报记者 高毅哲
[会外连线——福建厦门]
“附近几所学校教学质量已不相上下”
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张军伟在厦门一家公司当保安。他的女儿来厦门就学已有6年,小学在公园小学就读,毕业后电脑派位到双十中学,今年上初二。张军伟说:“正是因为能享受公平与优质的教育,我才选择在厦门务工。”
方丽云是张军伟所在社区的一名社区干部。据她介绍,厦门市教育部门出台的小升初电脑派位已经执行了14年,名校捆绑一般校、教师交流等措施也促进了学校均衡发展,现在附近的几所中学教学质量已经不相上下,所以大家也不像以前那样一定要上名校。“希望国家在教育公平上,能更上一层楼,让全社会的人,不论收入与地域的差异,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本报记者 熊杰
营养改善计划
让农村学生吃饱吃好
[报告原声]
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代表委员声音]
学生营养计划也应做好制度配套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
听完总理的报告,深有感触。对中西部地区学生来说,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件惠民的好事。从今年开始,宁夏中南部9个县学生推行营养午餐计划。以前都是馒头、土豆,学生营养状况不良,现在有了好的教育资源,又有了营养午餐,学生、家长都非常高兴。但同时,营养改善计划在推进过程中也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国家和自治区只补贴了营养餐的钱,对炊事员的工资,加热、制作营养餐需要的水、电、煤气都没有补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划的持续实施。建议可以将这些经费都纳入到学生营养计划中去,同时,在财政投入上建立物价联动机制,确保学生营养计划不因物价上涨而缩水。■本报记者 柴葳
[会外连线——青海互助]
让营养餐成为农村娃的“增智餐”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共277所,覆盖学生35903人。该县教育局局长张发文说:“互助县由于经济不发达,很多家长常常忙于农活或因外出打工,没办法照顾到孩子的一日三餐,每天只好给娃娃带馒头、大饼当午饭。一听说国家要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过春节时,我们的干部就向乡亲们广泛宣传了这个好消息,乡亲们都说,这个政策将使他们更安心地干活,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中午只能啃干馍了。”
据介绍,青海省从3月份开始,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广泛推行营养改善计划。目前,互助县正在利用本县自筹的400万元资金,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购置蒸米机、和面机、消毒柜等餐厨器具,同时对部分不达标的学校食堂进行改造。预计4月初,全县3.5万多名农村娃娃即可在校吃上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饭菜。■本报记者 王英桂
学前教育
推动城市农村幼教共同发展
[报告原声]
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代表委员声音]
“入园难”是出于对优质资源的渴求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牛立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入园难题,对学前教育发展来说这是很好的事。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不是因为家长缺钱。现在家长之所以愿意花费几万元给孩子上重点幼儿园,还是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因为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才会有这么多“重点”幼儿园、“重点”中学乃至“重点”大学。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不上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中学,最终上不了好的大学,归根到底还是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认专业、只认名校的“出身论”要不得。 ■本报记者 张以瑾
[会外连线——江苏南京]
启动幼儿园增量工程
“温总理报告中提及的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将成为今年南京教育工作的重点。今年,南京市本级财政将投入1.5亿元专项经费,推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城市与农村幼教共同发展。”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说。
2012年,南京将启动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全市新改扩建达省优质标准幼儿园将不低于40所;启动实施“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公办省优质园原则上不少于两所,适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和省优质园入园比例达到70%;启动实施“社会力量办园扶持工程”,解决好“入园难”的问题。
“我们还将继续实施‘幼儿教育惠民工程’。”吴晓茅表示,2012年南京将对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符合条件的适龄幼儿,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幼儿助学券,全市预计下拨相关经费2.6亿元。■本报记者 缪志聪
资助体系
扩大困难学生资助范围
[报告原声]
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
[代表委员声音]
贫困学生资助更应因地制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听后很振奋。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研究生的比较完整的资助体系。其实,资助的金额虽然有限,但对于家庭贫寒的孩子却是一生当中植入内心的影响力,可以让他们从心底感激国家,感激社会,感激党。问题是目前一些地方对学校规定了刻板的比例,搞一刀切,这显然不合适。奖助金要多给更偏僻、更困难的孩子。■本报记者 刘琴
[会外连线——上海]
参加勤工助学更注重提高能力
“以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并没有专款,一部分来自人均办学经费,另一部分是从社会募集的捐款。变化发生在2007年,国务院出台文件,在高校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校获得了来自国家的逾千万元专项帮困资金。”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金健美介绍,贫困学生以往每年只能得到3000元补助,有了国家助学金之后,受助额度增加到6000元。“现在100%的家庭困难学生都能得到奖助学金的资助,都能通过政府和学校资助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所以,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更加关注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报酬。”
“这些年,国家对高校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困难学生的帮助越来越多,让学生真正得到了实惠。”金健美说。■本报记者 董少校
招生考试改革
探索实施多元评价
[报告原声]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代表委员声音]
考试改革要把每个学生的特点呈现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陈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于考试改革,老百姓最直观的还是高考改革。不论统考还是分省命题,要重视每个个体的特点,通过考试把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呈现出来,而不能仅仅依靠分数作为评价和选拔学生的标准。
如果我们的高考采取多元化选拔标准,在目前社会风气不好的情况下,最初实施起来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考试制度改革不能回避社会期待,应该直面问题,看准了大步推进。
我始终认为,虽然多元化选才可能会在短期内抬高社会成本,但相对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而言,这种成本是国家的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考试制度的多元化可能会为当前的考试制度改革摸索到最好的路径。■本报记者 柯进
[会外连线——山东东营]
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逐步解决考试招生等方面问题的内容,为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考试和评价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的瓶颈之一,探索实施多元评价,既是对师生发展权利的尊重,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近年来探索建立师生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该校校长张志湖介绍,在做法上,学校一是鼓励教师争做“六星”——学课标之星、说教材之星等,为教师成长提供多元通道。二是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3320”机制,即在做好“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团干部”两个“3”评选的基础上,每学期设立20项以上的“争星”计划,鼓励学生在学习、合作、做事、做人等各个方面争做学校明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本报记者 魏海政
寄宿制学校
加大农村学校建设投入
[报告原声]
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代表委员声音]
办好寄宿制学校要抓好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办好农村寄宿学校”,我非常赞成。目前来看,寄宿制学校占农村学校的比例越来越大,办好农村寄宿学校,意义重大。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关系,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寄宿,学校承担的教育责任更大了,一定要抓好管理。山西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坚持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性化。各学校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覆盖了学生食、宿、住、行、学习、活动等环节。“十一五”期间,山西为义务教育学校增加了3万余名教师编制,主要用于补充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保健、炊事管理等人员,这有助于稳定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本报记者 高毅哲
[会外连线——湖北武汉]
让留守孩子也能享受惠民政策的温暖
位于武汉市城乡接合部的新洲区邾城四小,是目前武汉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学生2086人,留守学生达1681人,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自2005年来,学校果断选择为留守学生创办优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道路,获得了武汉市“留守子女第一校”的美誉。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学校建设投入的加大,农村留守孩子也逐渐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惠民政策的温暖。新洲区邾城四小校长饶小平告诉记者,学校积极落实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创新寄宿制管理模式,针对留守儿童确立了真情关爱“三个优先”的管理策略,如今,学生每周五天在校吃住,吃饭天天有肉,宿舍有空调、热水,此外,还有生活老师贴身照顾。■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王小占
民族教育
培养更多合格双语教师
[报告原声]
办好民族教育。
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代表委员声音]
让民族教育能有更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蒙兰凤: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对基层学校来说,更是一个好消息。近年来我国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以前多了很多,教育面貌也有很大改观。在国家加大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在民族地区,可以说最漂亮的地方是学校,最美丽的地方是校园。但是我们那里毕竟底子比较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跟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比如教室的配备、图书的配备等方面条件的设置都还需要努力改善。要加大投入,让民族地区的教育能有更大的发展。■本报记者 刘琴
[会外连线——新疆乌鲁木齐]
今年将培养1.5万名双语教师
“新疆的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民族教育无疑是重点。新疆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就要把民族教育办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在收看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激动地说。
赵德忠说,今年新疆将培养双语教师1.5万名,其中将有5000多名幼教双语老师。同时,将建设一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促进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师数量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素质显著提升,使合格双语教师比例在2012年达到50%左右,2015年达到65%以上。
赵德忠表示,今后新疆将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普及学前双语教育,有效推进各学段双语教育。在推进节奏、选择模式以及使用教师等方面不搞一刀切,特别是南疆等地区,更是要坚持积极、科学、稳妥的工作原则。同时,要加强双语教学研究,开发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 ■本报记者 蒋夫尔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