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 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012-08-1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刘秉镰

  近3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0.36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4.05万亿元,年均增长9.9%。但是,我国30多年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和市场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实现的。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低廉且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特征正在逐步消失,加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我国将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持续上升的阶段。国内外形势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经济增长由生产要素投入转移到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从目前来看,我国人才培养结构还难以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各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3300万—3400万人,而2010年,我国4195.6万人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技能人才仅835.5万人。二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盲目开办热门学科专业和低成本专业,导致人才培养同构、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需要,企业频现“用工荒”,求职者常遇“就业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般性人才结构过剩、新兴产业人才不足、国际化科技人才稀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有效解决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开发问题,必须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与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为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按照“服务需求、调整供给、完善机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是要明确培养方向,即牢牢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要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高校要积极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同时,加强学科专业整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复合型、交叉型学科专业,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是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首先要整合政府部门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工作,保障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其次要加强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建立分学科、分专业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调整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