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2012-08-2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董奇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教育改革的最重要力量。教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保障,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必要前提。教育“十二五”规划从教师的培养、准入、管理和专业发展等方面,规划部署了一系列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的具体任务,这也是“十二五”期间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一是完善师范教育的招生、培养与质量保障制度,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十二五”期间,师范生招生将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师范生培养将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并进一步探索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师范生实习一学期制度,切实强化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还将建立起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二是改革学校人事准入、管理和退出制度,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在职业准入方面严把教师的入口关,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准入制度,由国家制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认证,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公开招聘。在人事管理与退出方面将打破“铁饭碗”和教师资格“终身制”,对于在职教师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对于不适应教学岗位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调岗或调离的制度。在职务(职称)管理方面,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适应的教师职务(职称)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教师职业特点,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评价制度,为教师发展提供驱动力。“十二五”期间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评价实施将采取评审专家责任制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并积极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评价办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师德表现将成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四是落实教师待遇提高与激励制度,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大力提升教师待遇,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还将制定和完善教师住房优惠政策以及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对农村教师的工资、职务、津贴补贴标准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还将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包括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等在内的多项政策。

  五是完善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制度,提高在职教师整体素质。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教师培训的常规化、制度化。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立起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保障培训项目的质量;形成教师培训经费分担机制,由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国培计划,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预算,同时强化落实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制度。

  总之,教育“十二五”规划在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方面的部署,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大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管理制度能否发挥预期效果,不仅依赖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依赖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十二五”期间开展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的相关工作,不仅要注重制度建设本身,还应建立起一系列保障措施和监督执行的机制。例如制定教师管理制度的执行标准,明确执行教师管理制度的各级责任主体,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和实施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考核与问责机制,搭建有利于制度完善和执行的支撑平台等。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