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两基”耀中华 丰碑立千秋

2012-11-1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些时刻和声音——

  2001年1月,迎着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0年之后,2011年11月,中国的声音再次传向全世界:中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从“基本”到“全面”,尽管只是一词之差,却浓缩了10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发展教育事业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以及创造伟业的历史成就。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从“普九”入学率85%到100%,从西部农村率先免费到全国城乡全面免费,1亿多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免费成为现实。

  从1904年清政府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概念,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0年年底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再到2011年全面完成“两基”战略任务,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百年梦想历经坎坷终而梦圆,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为迈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很多人感慨:在一个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1/5的国度全面实现“两基”,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中国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决战西部,“两基”迈出最艰难一步

  2001年,当中国向世界宣告基本实现“两基”目标时,也面对另一种并不如意的现实:“两基”只是实现了“双八五”的规划目标,其余15%的“两基”未达标的人口地区,大多处在“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方经济薄弱,很多人口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此时,一个更加艰巨、更为迫切的任务摆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如何尽早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2003年9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神情凝重地讲述了他在农村考察时看到的、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吕梁山区一所小学在简陋的窑洞里上课的情形;甘肃靖远一位双目失明的农妇希望孩子能上学的哭求;陕西秦岭水灾后佛坪县唯一幸存的学校里孩子们读书的身影。

  “三件小事”深深打动了在座的省长、部长们的心。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把实现西部“两基”当作“攻坚战”来打的计划。省长、部长们决心按照总理的要求,众志成城,再打一场教育扶贫攻坚战。

  很快,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在中国西部摆开战场。

  西部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也是中国实现“两基”、全面推进全民教育最后的“硬骨头”。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重心过低,在历经分税制、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体制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没有逃脱“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最大规模的教育给了最没钱的政府”,财力薄弱的县乡政府几乎承担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全部。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举步维艰。

  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西部地区集中力量打好“两基”攻坚战;2003年12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分别与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郑重签署了“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省长们立下“军令状”。接着,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攻坚县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

  2004年,中央决定在4年间投入1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年,中央财政扩大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助范围,2005年又扩大至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覆盖的中小学生人数增加到3000万人。此外,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了遍及全国农村的远程教育网络。西部教师感叹道:“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

  截至2007年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中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

  攻坚克难,众志成城谱写新篇章

  在“两基”这座巍然耸立的丰碑上,记载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兴教行动,镌刻着人民群众的重教情怀,汇聚和凝结着13亿中国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两基”攻坚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

  2003年3月16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人民政府决定,对于永哉等1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法定监护人依法进行起诉。第二天,12名监护人先后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人民政府用法律武器捍卫了12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仅2003年,全区就先后动员247名辍学学生返校。一时间,依法督学、以情劝学、教改诱学在当地蔚然成风。

  2006年,宁夏泾源县泾河源镇16岁的回族女孩吴芹,回到镇上阔别两年的红土中学继续上初二。两年前,因为母亲生病,她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镇里和村上的几位干部多次上门动员她返校,了解到吴芹辍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家贫后,劝学小组拿定主意,由村里出面无偿给吴家3头奶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多管齐下,终于打动了吴芹的父母,他们不好意思地说:“村里这么照顾,再不让娃儿上学,今后在村里别抬头了!”

  从2005年至2006年,像吴芹这样被劝返校的初中生在当地多达1800人。在这个数字背后,活跃着一个个由县、乡、村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劝学小组。由于当地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劝学小组在工作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然而,“再难也得做工作”。截至2006年,泾源县全县的适龄人口初中入学率由原来的46.7%,一跃提高到95.8%,达到了“普九”标准。

  “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老师轻松把名报,勤奋学习把国报。”这是2006年春季开学时流传在重庆市石鞋中学的一首新童谣。这年的春天,春寒料峭,但对于西部农村孩子来说,这个新学期却格外温暖,因为从今以后他们上学再也不用缴纳学杂费了。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2008年实现全国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免费。由此,我国农村地区适龄儿童“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免费义务教育,这个凝聚几代中国人愿望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几年间,许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农村学生开始返校上学,农民群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回流学生21万名,四川省回流的学生也达20万之多。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这一政策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50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大量因贫辍学的农家娃得以重返校园,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在不少地方,群众自发在中小学门前击鼓舞狮,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一位农民写道:“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丰碑巍然,“两基”成就辉映教育未来

  2011年年底,随着我国西部42个边远贫困县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所有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所有省级行政区全部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验收,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

  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4283美元,排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第三位,比2000年上升一位,而小学净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排第一位,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极大改善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改善;大大提高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2010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五年级巩固率为99.3%,比199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3.8%,比1990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成就了亿万孩子的人生理想。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幅提升了我国国民素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我国初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4.87%,提高到2010年的61.75%,也使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到5年,提高到2010年的9.5年,这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必备的人力资源。

  “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逐渐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城乡学校在教师学历、公用经费标准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大大地促进了民生改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中国全面实现“两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儿童入学率从80%增加到84%,中国功不可没;从1990年到2005年,世界文盲减少1亿人,其中中国减少9000万。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是唯一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全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两基”目标,是国家意志和民心民意的高度契合,是国家举全国之力,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推进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一次成功尝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凝聚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智慧与创造,倾注了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现“两基”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中国地域之大,发展之不平衡,给“两基”的实现带来了难度。中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分步走”的战略。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和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率先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实现“两基”目标。待国家财力增加之后,工作的重点放到了西部攻坚上来。有的放矢,逐个突破,解决一个个老大难问题。

  实现“两基”,靠的还是一种精神。25年“两基”历程,彰显了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务实创新的伟大“两基”精神。这种精神,饱含着英雄主义气概、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情怀;这种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是饱经风霜而弥坚的民族精神的赓续,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凝练表达。

  “两基”之后,追求普及之上的均衡,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中国教育正在以全新的理念、有力的步伐,朝向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引的远大目标奋勇前行。(张以瑾 整理)

(责任编辑:王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