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绽放在彝山深处的索玛花
——记十八大代表、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教师马剑霞

2012-10-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1月8日在北京举行。2270名党代表将肩负神圣使命,光荣地出席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代表中有不少是来自教育战线的先锋模范人物,他们在基层、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改革创新,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党的十八大代表风采》栏目,集中报道来自教育战线基层的十八大代表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的风采,学习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马剑霞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又一个雨夜后,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教师马剑霞带根木棒下山了。

  这是座海拔2000多米、坡度达70多度的高山。瘦小的马剑霞半蹲着身体,用木棍平稳重心,慢慢前行。不时有石头从脚边滑过,掉进山谷,传来隆隆撞击的闷响。

  “下雨路滑,下山一般要用3个多小时。”马剑霞要去的地方是山下的中田坝乡乡教办。每周,她至少要下山一次,给山上大坪子乡中心校的孩子们领教材、运营养餐,并报送各种表格。

  从学校到乡教办的山路大约10公里,马剑霞一走就是9年。沿着这条路,她成为“凉山最美的山村女教师”,并被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艰难困苦中留守大山

  第一次踏上这条山路,是2003年9月。从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的马剑霞通过雷波县教师招聘,成为大坪子乡中心校教师,那年她刚好18岁。

  这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学校建在山上,上山的路不过是“缠”在半山腰的羊肠小道,很多路段的坡度都在60度以上。

  第一次报到,马剑霞在这条道上走了4个多小时。同路的村民告诉她要格外小心:“手要攀紧,脚要踏稳,眼睛要注意山上的飞石,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的。”

  一路的险恶让马剑霞心惊胆战,汗水湿透了衣背。她几度萌生了放弃教师工作的念头。但性格坚强的她告诉自己:“至少要走到学校,不要让那里的人担心。”大坪子乡乡长安金波回忆,马剑霞第一次来到学校时,蓬头垢面,一只鞋已经不见了,只穿着袜子。

  第一眼见到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时,马剑霞失声大哭:“我要回家!”

  校长劝说她:休息几天,多看看环境,多接触一下学生,然后再决定去留。几天后,马剑霞告诉校长,她愿意留下来,“山里娃儿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让我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们”。

  更重要的是,从孩子们身上,马剑霞看到了自己当年读书的艰辛。马剑霞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里,父母都是农民,靠着几亩薄田供3个女儿读书。马剑霞考入彝文学校后,家里把老房子卖掉供她读书。

  马剑霞不想让家人失望,更不想让山里渴望读书的孩子们失望。看着很多孩子挎着肥料袋当书包,穿的衣服破破烂烂,打着赤脚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到学校上学,马剑霞十分揪心,她选择留下来。

  很快,马剑霞便“领教”了学校条件的艰苦。

  学校名为“大坪子”,其实连篮球场大的一块平地也没有——一座墙体斑驳的四合院坐落在白云缭绕的山间,院前是看不到底的深涧,院后是望不到顶的大山,院子下方的几间破烂瓦房是学校,一个土坝子就是操场……

  老师们住在旁边乡政府的房子,生活用品要到上田坝集镇或县城购买,还要请人用马驮上山来。学校经常停电停水,洗澡更是件奢侈的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剑霞一干就是9年。

  大山深处挥洒青春

  留下任教的马剑霞每周要上25节课,包括语文、数学课,还兼职学校的会计工作。时光流逝,学校里的不少老师都走马灯似的调离了,马剑霞却越来越认定一件事:“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大坪子乡中心校的面貌。”

  她决定从学生的课余生活着手,为孩子们带来改变。

  过去的大坪子乡中心校,学生的课间和课外活动是一片空白。为改变这一现状,时任班主任兼大队辅导员的她率先在学校推行课间操。每天课间操,她都站在队列前认真示范。

  看到学校的广播器材长期闲置,马剑霞主动请缨,主持开办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通过几年努力,一批批少年播音员成长起来,学校有了多彩的声音。

  看到孩子们每天只有数学、语文课,马剑霞便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学到的舞蹈、美术等才艺教给孩子们。“娃娃们没跳过舞,一开始动作很僵,只有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

  2004年,马剑霞向学校建议组织“六一”节活动,并主动承担活动的筹备工作。“六一”那天早上,尽管下起大雨,但中心校建校后的第一个“六一”活动还是如期举行。

  “学校里人山人海,聚了700多人,这是我在学校工作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剑霞依然很兴奋。

  为观看节目,很多家长赶了四五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舞蹈、合唱、拔河、接力赛……活动开始时,天晴了,学校也沸腾了。

  “虽然活动本身不是特别精彩,但山里娃娃们第一次明白,不仅他们,还有全国、全世界的孩子们当天都在过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马剑霞说。

  “马老师来了,学校热闹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让马剑霞看到了工作的回报。后来,她便以彝家姑娘的身份和语言优势,与村民们进行更多交流,成了学校和当地村民沟通的主要渠道。

  在和村民们的交流中,马剑霞发现,当地村民都觉得读书没用,很多孩子没读完小学就回家干活。“全乡400多户、2000多人,可到中心校读书的孩子只有40多人。”这个情况让她心痛,她开始一家家走访劝说。

  这时,班里一位叫阿呷的女孩,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马老师到家3次和我商量娃娃读书的事,还让我在学校里做些修补工作,赚点钱补贴家用。”阿呷的父亲说。现在,阿呷是中心校培养出的第一个高中生。

  努力换来当地村民信任——学生开始逐渐回流,中心校学生人数最多时超过180人。2007年3月,年仅22岁的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中心校校长,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女校长。

  “一个小丫头能当好校长?”质疑声中,马剑霞暗下决心:“以成绩服众。”

  大坪子乡中心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只有一至四年级。马剑霞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了能继续读书,很多学生读完四年级后不断重复地读四年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马剑霞不停地奔波于县、乡、村之间,终于在2007年办起了五、六年级。

  2008年7月,中心校破天荒地有了第一届17名小学毕业生,结束了建校以来学校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

  山花烂漫中放飞梦想

  “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是巾帼英雄的形象描绘,也是马剑霞的真实写照。

  作为大姑娘的她,没有一点浓妆艳抹。她也不是不喜欢打扮,在她微薄的收入中,既要解决自己的基本开支,又要孝敬年长的父母,过去还要扶持两个妹妹读书。尽管经济拮据,但她不忘资助贫困学生,她资助的贫困学生阿呷现已在雷波中学读高三了,成绩很优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父母一再催促下,快28岁的马剑霞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婚事。也曾有很多条件较好的帅小伙追求,但都因为她“暂不考虑调动”而不了了之。

  为何“暂不考虑调动”?马剑霞有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工作条件好坏,不应是成家的障碍。”马剑霞说,希望能找个理解她、支持她工作的人为伴,黑黑的、高高的、胖胖的,就像“笨蛋”……

  2010年,马剑霞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被称为“凉山最美的山村女教师”。

  今年9月初,大坪子乡中心校的6个孩子在马剑霞的带领下第一次走出大山,乘飞机到北京,参加全国教师节的节目录制,他们自编自导的节目《格三啰》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我的梦想是考上大学,将来当医生,好给马老师治胃病”、“我的梦想是当老板,挣很多钱来把大坪子乡的公路修通,买一辆汽车来接送马老师……”走出大山的孩子们诉说着对马老师的感恩深情。

  而马剑霞也有三个梦想等着去实现。一是为父亲买房。“爸爸把房子卖了供我读书,我得还他。”马剑霞的另外两个梦想是:为学校的孩子们建一所200人的寄宿制学校;把从大山外到中心校的公路修通。

  这两个愿望不久就会实现。四川省已出台了《关于解决雷波综合扶贫开发紧迫问题的专项方案》,决定从教育、交通等7个方面推进雷波的扶贫开发工作。其中,从山外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通乡公路的可行性研究现已完成。这条公路拟于2013年实施建设,全程20.5公里,预算投资6891万元,工期1年。雷波县委书记毛德忠说,路的问题解决后,县上将立即着手中心校的校舍建设。

  马剑霞说,建成寄宿制学校后,山里的孩子们再也用不着天天走漫长山路到校读书了。

  “孩子们像山花,我愿看到他们烂漫的情形。”尽管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大山,但马剑霞依旧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她说自己最爱大凉山的索玛花,而她就像一朵迎风傲骨的索玛花,绽放在彝山深处。

  本报记者 刘磊

(责任编辑:王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