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任冰雪耀春晖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

2012-11-0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今天不行,要到葡萄地里去。”“明天上午也不行,要和学生搞个材料。”约石雪晖老师采访,原想着已经63岁的她应该不太忙,没想到她的日程还是排得满满的。

  依然肤黑发乱,依然衣着朴素,依然快言快语,依然热情似火。特别是谈到她的葡萄,谈到她的农民朋友的时候,那满脸的笑容,一如葡萄园里一嘟噜一嘟噜玛瑙般的红葡萄,灿烂喜人。

  学生的“好妈妈”

  从1976年8月留校起,石雪晖在湖南农业大学整整教了36年书,给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上过果树、园艺等9门课程,1989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后,还给研究生上了3年日语课!60岁以后一年的教学工作量也超过了1000标准课时的好几倍。

  “课上得好,对学生还特别关心,石老师心里时刻装着她的学生。”已经毕业的韩艳婷博士告诉记者,她是跨专业读石雪晖的硕士和博士的,“如果不是石老师的真诚鼓励和严格要求,我无法想象自己能完成6年的学业。”2008年石雪晖到英、法等国考察,满以为老师出国自己可以松口气了,没想到两天后,石雪晖就发来短信要求她和同学交硕士论文初稿。几天后,两人每篇各70多页的论文,就被石雪晖详细修改并发回,“我们都惊呆了,国外考察时间那么紧张,可以想见她是怎样挑灯夜战的。”2009年11月韩艳婷博士论文开题,石雪晖又气喘吁吁爬楼梯给她送去十几本厚厚的参考书。如今她已毕业离校,但之后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石雪晖无不关心过问。这个国庆假期,在河南工作的她生完孩子,刚出产房就接到了石雪晖的短信。

  “学农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能上大学特别不容易。”石雪晖说,所以对每一个学生,她都无微不至地关照。给葡萄喷洒农药,她用身体挡在学生前面:“我的年纪大,皮肤较厚,抵抗力强,不怕农药。你们年轻皮嫩,很容易遭到农药的侵害。”学生小陈做家教挣生活费,石雪晖在指导她静心学习的同时,悄悄塞给她几百元;学生小曹因父亲去世而悲伤得难以自拔,石雪晖花三个多小时写安慰短信,刚起身时差点晕倒,之后又资助他1000元去参加工作面试。今年,她还指导学生成立了葡萄基金,通过出售基地的葡萄积累资金资助学子。

  高校里的“葡萄教授”

  研究葡萄,始于石雪晖从日本回来之后。当时,一种名叫“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且价格昂贵,石雪晖“异想天开”地想在南方种植学名为欧亚种葡萄的提子。当时业内一直认为这在中国南方根本不可能。石雪晖和她的团队偏不信邪。那些日子,为了掌握欧亚种葡萄特性的第一手资料,石雪晖几乎天天早出晚归,往来于基地、课堂、家庭之间,经常是天刚亮甚至天还没有亮就到了葡萄园,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家,仔细记载着每一个葡萄品种的长势、开花结果的习性、抗病性等。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枝条到施肥、打药、除草、翻土,从试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到结果的分析,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终于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三年时间里,共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了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目前已在湖南、江西和湖北推广面积达20多万亩,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之后,针对果实着色难、品质难保证、产量大小年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石雪晖领着团队,又先后研究出了葡萄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等10项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为避免葡萄主梢未挂果而绝收,她还针对性地开展葡萄二次挂果技术研究,成功解决了前茬未挂果的问题。2008年8月15日,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来到试验基地,袁院士品尝着葡萄,高兴地说:“农大的葡萄真甜、真好!”并高度称赞这一成功与“再生稻”有异曲同工之妙!

  农民的“果树110”

  “这两年搞了个新园子,还是在澧县,500亩。”谈到下乡、谈到科技推广,不善言辞的石雪晖突然有了许多话。

  新品种出来后,石雪晖一个个地方推广。20多年里,她深入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60多个县市,手把手地教农民学习技术,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单是湖南澧县,目前葡萄产值就超过了3亿元,赢得了“南方吐鲁番”的美誉。

  但这毕竟是项新技术,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一个电话,我就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石雪晖说。2002年的五一长假,石雪晖在湘西指导葡萄生产,忙了整整7天,回到长沙时已是早晨5点多钟,刚洗漱完毕,就接到澧县打来的求助电话,满身疲惫的石雪晖立即走出家门。2007年6月3日,石雪晖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农民朋友小付打来电话,说葡萄枝蔓的尖端死了,而且叶片发黄,因下午有课,石雪晖只得课后赶赴到60多公里外的关山村,到达时天已大黑,石雪晖打着手电筒把各家各户的每片葡萄园看完,再回到村里的教室给大家讲解相关知识,到家时已是晚上12点半了。

  多年来,石雪晖被农民朋友誉为“果树110”。采访时,记者偶然在她办公桌上发现一张派车单,从2011年5月16日到2012年10月4日,石雪晖累计行程4749公里,其中关山村就去了11次。光是澧县,今年就让女婿开车去了两次,因为她扶持的农民朋友王显荣,又和她一起新搞了个葡萄园,全部实现现代化,温度、湿度、病虫害、浇水、施肥等可实时监测,之后再发到手机上。“女婿就是学这个的,既当司机又是专家。”石雪晖说,她65岁就退休,可能会往农村跑得更多了。她说,我是农民的女儿,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为农民朋友们致富出一份力。(本报记者 李伦娥)

(责任编辑:于晓媚(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