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注册教育咨询公司,无办学资质却大办课程辅导班——

谁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

2012-10-1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我是一名学生家长,孩子曾在北京环球智康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丰台第一分公司培训过,上过英语、数学、语文、物理等课程的‘一对一’培训,学了一年没有什么效果,本人准备投诉。我已向丰台区教委查证,这家培训机构没有办理过办学许可证,请问其是否可以开展此类‘一对一’培训?是否违规超范围经营?”这是一位学生家长前不久在北京市教委网站留下的提问。

  什么样的机构可以从事课程培训?校外培训机构的资质谁来认证?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按公司来注册的

  在文新教育网站,记者看到这样的介绍:文新教育机构下辖的文新学堂,主营初高中个性化辅导,在北京现有50个学习中心。记者随后来到位于北京学院南路的一个学习中心,看到报名咨询处的墙上贴着两排证明其影响力的各种证书,却唯独不见相关办学资质证明。

  面对记者的疑问,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的资质是教委认定的,证照在总部呢。这个中心的营业执照暂时还没有办下来。”

  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上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窗口,记者输入“文新”两字,结果显示出多条“北京百年文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某某分部”的登记记录。经营范围普遍为“技术推广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软件设计;教育咨询(不含出国留学咨询及中介服务)”。记者随后在另一所文新学堂看到了营业执照,其经营范围与此相同。

  那么,这样一家公司能否开展初高中个性化辅导?记者从北京市教委网站的问题答复中得知,有关教育类的社会培训机构由所在区县教委注册审批,其他类型由工商部门审批。可是,截至今年10月1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网站的民办培训学校简介目录中,记者并没有查到带有“文新”字样的名称。

  营业执照上按公司来注册,实际从事的主业却是课程辅导。这种现象多不多?带着疑问,记者以给孩子报辅导班为名,暗访了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在尚志教育的一个教学点,记者询问办学资质后得知,其在工商局海淀分局注册为“北京尚志怀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中与教育有关的是“教育咨询”。

  既然要开展教育培训业务,为何不去区教委审批登记,反而去工商部门注册呢?京博教育工作人员无意中透露出这样一句话:“如果注册一个纯粹的教育培训机构,很麻烦很复杂,但是注册成科技文化公司就容易多了。”记者调查发现,京博教育在工商部门注册为“北京京博良才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只有一项“文化艺术事业”,从公司名称到经营范围,都跟教育不搭界。

  按教育培训机构来注册,还是按公司来注册,两者有何区别?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北京卓越万商登记注册代理事务所。

  记者问:“如果办一个教育咨询公司能开展教育培训吗?”工作人员颇感为难地说:“怎么跟你说呢,这样的公司要是挂学校的名字,那就得有教委审批的资质证书。如果就是办教育咨询或教育科技公司,则不用教委审批,去工商部门注册就可以。”

  记者又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办教育咨询或教育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回答:“先办一个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最少3万元,必须有正规的商业用房,10平方米就能办。”

  在《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中,记者发现设置条件中这样写道:具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办学场地和教学用房,校舍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其中教学面积不少于80%。具有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其中20万元为风险资金)。在评议审批一项中规定,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一般应为“××培训(专修、研修、自修、补习、辅导)学校或中心”,不得称作“××学院”,名称前须冠以“××区(县)”的字样。

  由此可见,按公司注册却开展课程辅导培训,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记者还了解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是,国务院至今未就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制定“另行规定”。北京汉坤律师事务所的蒋靖说,在国务院没有就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制定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从事教育培训业务便无法可依。

  一校多址办班,分部超范围培训很普遍

  在龙文教育网站,记者刚浏览了几分钟,在线咨询窗口便跳了出来。记者问:“网站上能否看到办学资质证书?”工作人员答:“家长,龙文教育12年的历史,60个城市1300家分校,如果没有证照您说可能吗?”当记者问哪里可以看到证照,工作人员则“顾左右而言他”。

  在龙文教育旗下的北京一所龙文学校,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工商局海淀分局登记的营业执照,主体名称为“北京龙文环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海淀安宁庄分公司”。记者随后在工商局网站查到了众多“分公司”的记录,经营范围大多是“技术咨询、教育咨询”。

  在海淀区教委网站,记者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龙文文化培训学校”的登记记录,但是截至10月10日,并没有查到其众多“分部”的记录。为了解在其他区域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记者登录西城区教委网站查询。截至10月10日,记者在民办教育学校信息中,并未查到带有“龙文”字样的记录。

  《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中有这样一条: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变更办学地址或在审批机关批准的区域以外增设教学地点,应重新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审批机关批准的区域内增设教学地点,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

  “办学许可证在总部,分部没有挂。”这样的回答记者在巨人学校、学而思等培训机构都听到过。然而,截至10月10日,记者在海淀区教委网站,并没有看到关于各个分部的登记记录。那么,这些总部下设的众多分部,以公司名义办课程辅导班,是否合乎规范呢?

  蒋靖说,任何公司或分公司在未获得办学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教育培训,均属于非法经营,当地工商局有权查处。根据《教育法》,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权予以撤销。

  采访中,开发票这一环节,也令人深感疑惑。记者询问京博教育的财务人员,是否可以开内容为“教育培训”的发票,她说:“我们是科技文化公司,发票不能开教育培训。”而在另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竟然说:“我们列出的是课时费,如果开发票,价格就要高一点儿了。那就是走税了,您也就要走一点儿税了。”记者质疑:“税不是应该由你们办学机构来缴纳吗?”工作人员不耐烦地说:“因为99%的家长都不要发票,只拿收据。”

  此外,记者发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实际办学内容已超出了在区县教委登记的范围。比如,北京市海淀区学而思教育在海淀区教委登记的办学内容为“艺术类、英语”,而在一些分部,实际办学内容还涉及数学、语文、物理等辅导班。

  打擦边球,监管难在“姓商不姓教”

  “您在选择一家校外培训机构时,会看看它的办学资质吗?”记者问几位学生家长,得到的答复无一例外地是“不看”。“我只认口碑和老师以及家长的推荐。”一位家长如是说。

  家长的忽略和漠视使得培训机构超范围办课程辅导班很少受到质疑,也暗暗助长其大行其道。北京卓越万商登记注册代理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说:“在这一块,打擦边球的多着呢!有些事,工商不查你就没事,查你就是虚假广告。”

  记者问:“工商会查吗?”工作人员回答:“不好说,假如办‘一对一’培训,向家长承诺达到某某程度,结果没达到,投诉多了,工商就要查。”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的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九龙治水”的格局。主管部门多头,不仅包括教育、民政、工商、农业、卫生、交通、财政、建设等政府部门,还有行业协会和企业,而且不同的培训机构有着不同的部门管理。比如,虽然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但面向中小学升学补习的众多机构,基本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而只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在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中,也含有“教育咨询”和“文化培训”的功能。这就使得整个教育培训机构天生有了商业企业的性质,最终使整个教育培训市场出现了“表面上多头管理,实际上无人管理”的局面。

  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也存在。在武汉,校外培训机构几乎遍地开花。武汉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这种机构审批部门很多,工商等部门都可以审批。但对于监管,因为有些培训机构并非教育部门审批,教育行政部门也无权叫停。

  记者采访中发现,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招摇撞骗的课程设计、所谓的“名师”等乱象,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迷惑了家长,与相关政策以及监管缺位不无关系。培训机构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资格?其虚假宣传广告谁来监督和管理?这些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指导和规范,也就让培训机构有空子可钻。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导范先佐教授说,教育部门出台的各种“禁令”,适用范围只有体制内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虽然干的是教育的事情,但他们是“姓商不姓教”,这就决定了他们逐利的本质。即便他们没有教育部门许可的办学资质,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营利。

  范先佐认为,在资质认定及审批上,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控制“准生证”,将各种针对在校学生升学考试的补习培训机构,置于教育部门的监管之下。即便他们是民间或民办性质,但他们所从事的也是教育。只有这样,教育内部的包括学生减负、推行素质教育在内的许多棘手难题,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功利化教育是催生这个市场的最主要需求!”河南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现在到了教育、物价、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联手规范校外辅导机构的时候了。与其让其肆意发展,不如给其规范一个路子,毕竟有些孩子是有课余辅导需求的;与其让其漫天要价,不如规范一个指导价格,帮助家长捂一捂钱袋子;与其让这块蛋糕成为某个群体的灰色收入地带,不如让国家的税收也向他们说“不”。(本报记者 钟剑都)

(责任编辑:于晓媚(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