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情况介绍

2013-11-26收藏

  一、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始建于1978年,隶属于省经信委。目前,教职工700余人,拥有浮烟山主校区、潍坊滨海分校、寿光滨海分院三个校区,办学涉及纺织服装、外语、经济管理、机械、土木、生物与化学、信息、水产、艺术传媒、汽车等10余个领域,主校区在校生13000余名。开设的50个专业中的80%达到全国或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的水平。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8年以来专业教师承担合作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632项。2013年学生申报专利已超过500项,涌现出了诸多创业之星。2008年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先后参与奥运会、世博会、武博会、建国60周年庆典、十一届全运会等志愿服务达4000余人,学院因此被中华全国总会授予“工人先锋号”。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家国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前有15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8%以上,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每年各类培训鉴定人数均在2万人次以上,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6万多人,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11月学院承办了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得到了全国职教界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获得了“突出贡献奖”。

  二、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先进的理念作为办学指导思想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只有十年多的时间,主要是通过“三改一补”的方式组成(职工大学、成人高校和专科学校晋升为高职,数量不够用中专来补充)。但高职发展到现在,实际情况是以中专发展起来的高职为主体,其方式几乎都是几个中专合并成立高职。客观地评价这十多年的发展,2005年之前是高职院校规模扩张阶段,多数高职是先解决吃饭问题,保证生源增加,所以真正提升办学质量始于2006年,现在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办学,真正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来办的很少。

  与以多所学校合并成立的兄弟院校不同,我们学校是个例外,是由一所中专独立晋升而来,当时在编教职工只有199人,既没有人才优势,也没有资金优势。对此,我们认为,提升办学理念是第一位的,因为理念关乎学院长远的发展。学院学习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瞄准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潮流,根据国情校情确立了自己的办学定位:“秉承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发展需要为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坚定不移走产学研一体,特色办学、质量兴校之路;创办特色鲜明、令人敬重的高等院校;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窃得天国火,来煮自家肉”,我们借鉴韩国新罗大学用人制度,实行了“劳酬融促”的人事分配制度;借鉴韩国庆北大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实行指导教师制;借鉴英国大学管理经验,正在探索全院教职工的职业能力提升工程;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按德国双元制模式探索双主体教学;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经验,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借鉴斯坦福大学办学经验,建设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现50个专业组成11个专业群,与之配套的23个独立法人企业和11个研究所,基本形成了教学、研究所、产业在一个园区,“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的办学特色,初步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能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2008年,学院跨入了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列。

  (二)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熔铸发展动力

  办好高职首要问题是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面对国家基本没有投入、人员还是中专的原班人马的现实,我们研究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先后两次到海尔参观学习,用企业理念研究职业教育,经过全校教职工两年左右时间的广泛讨论,确定学院以国际发达国家办高职教育标准为目标,整合学院资源,争取上级支持,艰苦创业,走产学研一体办学之路,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没有路子可以自己探索。首先是解放思想,从办学体制机制上改革,开始了一条改革探索之路。利用学院升格之机,在2001年推出了“一校两制”,打破原有的分配机制,实行多干多拿、少干少拿、不干不拿的分配机制,让有进取意识和开拓能力,敢于创新的教师到高职教学。到目前为止,从中专过来的专业教师不足30人。在此基础上,学院逐步建立起并完善了“职能包干、绩酬融促”的新型运行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部门拥有自主用人权和分配权;在分配上,打破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实行绩效薪酬制;在用人上,按照“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原则竞争、聘任上岗。建立起了优劳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灵活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保障了学院办学改革创新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三)坚持走“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特色办学之路,致力打造一所创新创业型高职学院

  建院35年来,学院坚持探索“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特色办学之路,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1、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我们认为,与本科院校重点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适应企业要求,培养社会最急需的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在“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我们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尊重人的成长发展规律,通过学院的创新发展、创业发展,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重点解决的是“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难题。我们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件比较突出的工作就是对教材的更新。因为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材所讲述的知识过于陈旧,教材开发周期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教材开发周期越长,就越与新技术知识的更新相脱节,导致有很多教材在编写完后,就已经落后于时代,按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此,我们的教师从06年开始就利用寒暑假,每年到行业里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三年后岗位群的变化情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是什么,以此为依据,开发校本教材,并且每年都更新。50个专业的课程全部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院的课程改革、校本活页教材建设走在了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的前列。

  第二是致力解决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的难题。我们认为,为了培养而去培养,是培养不出来人才的。教师只会上课,与教师在企业里实践有了经验以后再去上课,效果截然不同。我们要求教师每五年到企业轮一次岗,有一年的时间保证教学,两年的时间保证科研和生产。从2005年开始,我们提出,不能搞科研的专业教师从长远看不是我们学校适用的教师。而且对科研内容的要求是一定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在全院教职工当中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工程,打造行业专家型的教师队伍。这些年学院下大力气,坚决推进这项工作,狠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并进行专项培训,多渠道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为争取高层次项目做好能力储备。同时通过将所有横向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公示,组织专人检查项目开展等形式,引导专业教师提升项目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计划项目3项、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10项、山东省2010年工业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技改项目与技术创新项目等9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发展项目2项,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合作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600余项,为企业带来了上亿元的直接和间接收益。由我院承担的蓝区重大研究课题——《服务山东半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战略研究》,资助资金15万,通过省发改委验收,并被评定为优秀。以崇德纺纱公司为载体,获批山东省2012年工业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并获得50万元资金资助。广汽本田捐赠100余万元教学设备,学院成为广汽本田华北培训基地。信息系与联想集团合作共建专业,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即可进入联想集团工作。承担编制《潍坊市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为环境噪声执法管理、建设项目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源治理等提供依据,服务经费20万元。与沂水县政府合作,帮助提升该县纺织服装鞋帽产业的发展能力,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反响。纺织服装系葛玉珍老师从2008年起连续四届承担“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式”礼仪服装设计与制作等。

  第三是致力解决实践教学这一职业教育办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属性,与教育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之间,存在着难以“零距离”对接的矛盾。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更希望学生是去顶他们的岗位,把学生当成劳动力,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实战练习过,到了企业是根本顶不上去,企业也不可能整天给你设备去练习,这些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先有了一定的基础,再深入到企业中实习。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学和生产必须结合,不能光说不练,也不能光练不说。解决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问题,必须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和产业,不能完全靠社会上的企业,办得好就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科研开发产品的能力,同时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

  我们学校自1986年起开始探索发展校办产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校办产业政策的调整经历了集体经营、责任承包、股份改造、集团发展的四个阶段。目前,已建成23个股份公司与专业对应,形成了学院的生产性实践基地,11个研究院(所)和3个省级技术中心与专业融合,组成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水产养殖等多个产学研集群,初步建立起融“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育人平台,形成了“教产园区化”新型高职院校校园形态的雏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与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相协调的互动机制和办学格局初步显现。

  园内产业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承担起对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导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最接近职业环境的实训场所,解决了实践教学的难题。另一方面院内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解决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持续培养探索出了一条路子。我们兴办产业的目的一是为了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二是力争把产业逐步做成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探索在第五届国家示范院校成果展上得到了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和国内职教专家的充分肯定。

  第四是坚持以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育人核心。在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上,我们的定位是干活的时候像工人,处理问题的时候像工程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像企业家。必须要给学生两个“学力”:一个是学习能力,一个是文凭学历。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借鉴美国大学入学教育方法,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都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自我的定位,教学生把眼光放长远些,带着激情学习,带着梦想学习。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我们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的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委员会,由学院领导牵头,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组成,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转变和教学模式转型,让我们的学生有发展的后劲,有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基金,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研究项目,目前进行了四次,立项139项课题,学校给予实质性的资金支持。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专业学习出发,从日常生活出发,进行专利发明,也是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特色,学校出资为学生的创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学生申报国家专利2009年109项、2010年129项、2011年141项、2012年175项,2013年已超过500项。

  学院将素质教育作为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了给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我们2003年借鉴韩国经验实施“指导教师制”,不搞科研、不做指导老师、只会上课的老师在我们学校不是合格的教师。指导教师制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组建一个以专业为纽带、跨年级的团队,对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启动“新生导航”工程,从高年级学生中推荐选拔出学业优秀、素质过硬、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担任“导航员”, 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协助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出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健身习惯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算好今天三笔账,规划明天绣未来”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感恩回报的信念,找到学习的动力,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化”。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行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和自主选择时间的“三自主”上课模式,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参与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注重把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男子篮球队获山东省CUBA高职组八连冠,跆拳道队连续8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共获得28金12银10铜,每届都有金牌入账,总成绩位列全国高职第一,为华东区大学生跆拳道培训基地,并承办了 2012年全国大学生跆拳道比赛。开展“每周义工一小时”活动,打造出“志愿服务”这一响亮品牌,在实践中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正是由于我院的育人理念先进,强化能力培养,毕业生不仅能够实现走出校门直接顶岗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创新意识,发展潜力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8%以上, 2010年正式就业率99.29%、2011年98.61%、2012年99.94%,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茅。青岛四方动车、潍柴、鲁泰等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录用我院毕业生。2009级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的20名同学到福田雷沃重工顶岗实习,期满已有10名同学被提拔为班组长或者车间调度,其中姜志超同学在300多人的新员工技能比武中夺冠,代表集团参加全国大赛获得第七名,成为集团重点培养对象;2006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仲成维同学,入学时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读了预科,但通过刻苦学习,在校就取得4项专利,毕业后进入山东翮核能设备有限公司核电设备研发团队;水产养殖系学生直接参与良种繁育和病害防控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部分学生毕业前承包基地的养殖大田,走上了创业之路并获得成功,新华社曾给予宣传报道。

  由于我们的办学思路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较好地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诸多难点,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把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的举办地点定在我院,这是全国职教界迄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盛会。学院的办学特色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充分肯定。

  三、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在潍坊着力推进潍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学院作为扎根潍坊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把服务潍坊经济社会,辐射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看做自己的历史担当。2013年9月7日,寿光市职教中心学校即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滨海校区举行揭牌仪式,寿光职教中心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合并,成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滨海校区。遵循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学院成熟的管理模式,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全新运行模式,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紧扣寿光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积极对接当地产业发展态势,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寿光市经济“转调创”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潍坊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今后努力方向

  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三位一体办学特色,基本建成“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产学研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教产园区服务育人环境,构建起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办学之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场化育人模式基本成型,力争使人才培养质量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人才成长机制逐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与产学研三位一体办学需求基本适应,努力打造高水平的产学研团队;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基本完善,用人机制更加科学灵活,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务实高效;加强对外交流和引智工作,力争海外办学实现突破,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模式,发挥园区化办学的优势,打造融教学和高科产业于一区的特点,着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并与教育教学改革良性互动,把学院办成区域经济的“助推器”,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闯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李冰洁(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