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助推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2013-11-26收藏

  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专(诸城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以培养预备技师、中高级工为主,大学预科、远程教育、短期培训为辅的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学校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实行院系两级管理,设立了汽车、数控、电气、纺织、商务、信息、现代农业工程系和预科部等七系一部,在校生8000多人。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2010年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获得省一等奖13个、全国一等奖7个,每年向社会输送3000名左右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100%。2013年,预科部对口升学,考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101人,连续13年列全省同类学校第一;成功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现代制造技术赛项说明会和中职组模具制造技术赛项。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技工教育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认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软硬实力同步提升

  一是强化专业建设。按照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抓好汽修、数控、纺织服装等传统名牌专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电梯维保、数维、企业高级文员等社会急需专业。目前拥有省市重点、名牌专业15个,形成涵盖我市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的7大专业群、近40个专业方向;有20个专业规划开设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100个,在满足全日制教学需要外,还可满足企业、社会专业培训,从而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是打造名师团队。采取引进、培训、企业顶岗锻炼和组织“能工巧匠”进校园等方式,倾力打造“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新招聘22名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成立名师工作室,聘请3名国家级专家担任首席顾问,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制定了教师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35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全部专任教师取得技师或工程师以上职业资格。目前,学校有全国优秀实习指导教师6人,齐鲁名师2人,省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教学能手22人,高级讲师(高级技师)74人,校外特聘教授、讲师50人。教师队伍结构日趋改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亿多元,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水平。改造了食堂、公寓、洗理等学生服务设施,添置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等实训设备400余台套,初步构建起融资源库、视频、网络、多媒体为一体的校园数字管理平台,建成了总面积3.6万平方米、可容纳3600人同时进行实训教学的诸城市公共实训中心。

  四是创新德育教育机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其他组织协调运转的工作体系,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国学教育,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职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教育新路子。2012年,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省一等奖12个。

  二、强化内部管理,师生活力同步激发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努力构建科学高效、运行畅通、人尽其能的运行管理机制,营造务实、乐教、勤学的良好氛围。

  (一)流程再造。一方面完善管理体制。探索试行系部管理,促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一方面确立“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改目标,细分模块,推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课堂有老师教、车间有师傅带,真正做到 “教、学、做”一体。

  (二)制度创新。试行生均经费管理,就是以学生为基础,构建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扩大系部在内部分配、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各方面自主权,用多元化的分配方式,激活办学因素,充分调动全员工作的主动性。

  (三)完善督导。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项目管理”法,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控和服务能力。实行全员绩效考核,贯彻“公开、透明、民主、包容”的管理方法,形成既规范又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动态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三、深化校企合作,素质能力同步提高

  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面对经济转型发展机遇,学校主动适应产业市场需求,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校企互动,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由浅层次的就业合作向产教结合纵深推进。

  一是强化职业体验。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近百家企业在学校建成宣传长廊,开展企业冠名技能竞赛、校企联办文体活动。推行教学模块进工厂,学生上课与上岗交替进行,教师到工厂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集辅导与职业体验于一身,师生教学相长。自2012年至今,学校共派出学生1300多人次到福田奥铃汽车厂、福田重工、冠泓数控等20多家企业完成相关教学模块的教学任务,仅汽车工程系就有12个班、学生600多人次,先后到等8家企业进行汽车装配、车身焊接、汽车后桥等专业模块的实训教学。这样,既满足了我市企业季节性用工需求,又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与生产实践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学生在生产中进行岗位认可和职场体验,实现了学校人与职业人的有效对接。

  二是实施冠名培养。按照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技能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学生在校三年,第一年安排2-3周到企业见习,行拜师仪式,明确学习目标;第二年安排3个月到企业实习,进行岗位技能认知;第三年顶岗实习,形成岗位技能。校企“零距离”对接,极大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目前,冠名班级50多个,学生3000余人。

  三是组建职教集团。联合2家学校和15家数控设备制造、使用企业,共同组建诸城市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经教育部批准,在校建立数控应用技术中心,承担数控装备的开发、维修及客户培训,企业负责学生的模块化实训和教师的企业研修。2012年4月,成功承办了“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制造技术技能大赛”,学校与冠泓数控合作投资1500多万元,制造、采购设备120多台(套),高质量搭建起竞技平台,受到省市领导和参赛师生的高度评价。今年6月,承办了“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模具制造技术赛项”,成功地将山东冠泓数控装备有限公司的设备植入比赛,冠泓数控的加工中心成为模具大赛的指定设备,此举使冠泓数控与大连机床等著名品牌站在同一平台上,为冠泓数控走向全国提供了推介,许多院校抛出了大额订单,成功地助推了企业扩张。

  四是开展社会服务。以实训中心为平台,建成了国家和省级中、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设有山东省技师工作站、潍坊市技师工作站,充分利用教学和实训资源,积极承接全国、省和潍坊市的中高职师资培训;先后建成了 “巾帼创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退伍军人培训基地”、“金蓝领培训基地” “福田汽车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十几个,开展企业职工岗前、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年组织各种培训近百期,培训近万人次。主动对接区域内主导产业,创办了国学、数控、信息外包等6个研究所,吸纳骨干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科研,吸收优秀学生带薪深造,构建起“以研养研、以研助学、服务社会”的教科研互促共进发展格局。

  四、继续深化改革,特色优势同步培育

  (一)做好顶层设计。按照“教师做给学生看、学生做给老师和同学看”教学做一体化要求,对学校全部开设专业进行模块化规划建设,推行“学分制”。模块教学设施和教师固定,学生和用人单位可任选模块,修满学分,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施目标培养。学校广泛发动,教师自愿报名,专家评审,构筑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专任教师梯次配备的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学校向每位教师下达教科研任务书,形成人人参与、创新发展合力,并依次确定教师招聘和培养计划。今年9月新学期起已全面实施。

  (二)突出内涵建设。探索有效教学,将生产经营过程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努力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评价考核模式“三个转变”,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一是转变培养目标。按照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要求,联合有关高校,以现有专业为基础,建立互通立交职教体系,形成中级工与中职、高级工与高职、预备技师与职本梯次递进的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目前,与潍坊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开展“3+4”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衔接培养已正式招生。二是转变培养方式。实现“三化”,即:基础理论教学“多媒体化”,打造魅力课堂,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职业情操,培养合格市民;技能认知“仿真化”,将技能教学模块逐步建设仿真教室,引进、开发和联合开发相结合,充实和完善仿真软件资源库,让学生在虚拟的生产场景操作和体验,强化技能认知;技能形成“生产化”,依托实训中心,通过实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刀实枪,短兵相接”,让学生在反复演练中形成技能并固化。三是转变考核评价模式。成立督导评估机构,建章立制,采取招考分离、引入第三方等方式,对学生技能、理论、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结果和学生就业、升学挂钩,敞开入口,把严出口,确保毕业生质量。

  (三)继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下半年,争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进度;发挥国家“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CAXA数控设计与制造教学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联系我市数控行业企业,扩大实验项目影响,推动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实训中心为依托,建成高水平、与企业紧密对接的示范性实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争取专项资金,添置或更新实训教学设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将实训中心建成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平台,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的平台,在校学生技能形成的平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平台。

(责任编辑:李冰洁(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