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视频会议发言材料之五

产学研协同培养林业拔尖创新人才

2013-12-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守攻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我院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是我国林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林业科研领域的国家队,我院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始终将科学研究、科技推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才。

  一、搭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在自主创新的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

  研究生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院发挥创新团队和科研资源优势,通过院校联合、产学研协同等多种方式,搭建各类林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将导师、项目、学生整合起来,达到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目标。

  2011年,我院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建设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院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培养林业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平台。近年来,共建双方先后主持“973”、“863”等林木育种相关项目110余项,已培养研究生300余名,博士后20余名。此外,我院还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开展自主创新研究,优秀人才和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和产出。我院针对杨树、杉木、落叶松等对我国林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几个重要树种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为我国速生丰产林的建设提供了70%以上的良种,累积造林面积达4亿余亩;选育的良种油茶亩产达50公斤,比普通油茶增产近10倍。由于我院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我院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都有研究生参加,超过一半的SCI和EI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申请专利的研究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二、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在服务基层的科学实践中培养人才

  创新的根本在于实践,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激发创新潜能。近年来,我院充分发挥与行业和基层联系密切的优势,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服务“三农”的科学实践中学习。

  我院先后开展了桉树、落叶松等用材树种,红椎、檀香等南方珍贵树种,油茶、核桃等经济林树种,以及木麻黄、沙棘等生态树种新品种扩繁与栽培技术的推广,建立良种圃2000亩,育苗近2亿株,建立示范林1.7万公顷;向企业转化应用了近百项林化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利用技术,组建了10多条新型工艺生产线。与全国21个省区市建立了21个联合共建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合作项目400多个。大批研究生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在服务林农和林业生产一线的科学实践中学习和成才。

  三、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教育改革的机制创新中培养人才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整合各方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近年来,我院通过创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探索以联盟为纽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机制,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2010年,由我院牵头成立了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共有成员单位44家,其中行业企业34家,高等院校6家,科研院所4家。这是产学研互动、资源共享、高效运行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创建了新的平台。2011年,我院与北京林业大学开始招收联合培养博士生,组建了由来自企业、高校和我院的导师构成的协同培养团队,并优先安排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目前,我院还牵头成立了“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协同培养新机制,共有100多名与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深入企业科研生产一线,在参与科研项目,完成学业的同时,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不少毕业生被相关企业高薪聘用,成为企业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

  总之,产学研协同机制有利于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三农”统筹考虑,是培养林业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