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民众享受教育改革的红利

2014-02-26 来源:教育部收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应,中央改革之决心令民众为之鼓舞。教育是强国之路,兴国之要,与此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决定》中第四十二条的关于教育内容不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教育改革做出来战略性的规划,而且对长期的改革中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与清晰思路,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近日,涉及民生的教育热点问题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制定出台再次让民众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教育改革的红利就是让民众享受教育的公平。小升初,初升高,甚至是幼升小的择校难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以常规思维理解,凡是在经济物质等外在因素允许的条件下,家长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那些名师多,教学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升学率高的学校,必定会首先被选择。于是便出现了众人排队,缴纳重金入名校,而普通学校却达不到招生指标的怪象。在这些分配不均中,城乡差异尤为严重。结合自身经历来说,当我们自己搬着凳子去上课时,县城孩子们已经在用多媒体教学,更不用说大城市的学校。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差别却如此之大。硬件的落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优秀教师,优秀生源的流失,最终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国家在硬件教育均衡方面做出的努力,让择校问题得以缓解,师资、管理是择校的根本,逐步让民众不择校,就要从源头抓起,从体制抓起。

  当下我国教育发展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二是扩大教育公平。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基本的共识是要推进教育改革,而对于扩大教育公平,还有不少人, 包括教育管理者却认为,只需增加教育资源,或者盘活现有资源即可,并不需要改革。以改革扩大教育公平,应该成为基本的共识。

  《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一改以往泛泛而谈的说教式条文规定,以“定量”的形式对《决定》做了说明,使得这一规定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可能出于各种由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举例来说 A是甲校校长,假设上级教育部门有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校长必然会希望自己的学校获得更多的资金,于是A就有可能会动用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去尽可能多的争取这笔资金,甲学校分得了过多的资金,必然导致其他学校分得的资金减少,最终导致钱没有花到真正需要的学校身上。“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一政策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决定》的量化标准,使得考核有据可依,同时也断绝了教育改革形式主义的后路。在此次改革中,突出了教育领域中的关键环节,更加具体,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比如,对于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差异,很多地方的做法是建立“名校集团”,将名校周边的薄弱学校纳入名校集团,直接输入名校“血液”;实行名校和薄弱学校对口帮扶;推进教师轮换制;实行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等等。这些措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家长的对于家门口的“名校”逐步认同,使择校问题得以缓解。

  所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扩大教育公平,必须有改革的思维。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年从恢复高考入手抓教育,就是一项改变千百万人命运、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仍然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紧推出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重要改革举措,务求取得更大成效。”以此观察当下的教育改革,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就是新的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围绕这一改革,将引导基础教育逐渐摆脱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还将提高社会对基础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利于和谐稳定。(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校长 王金池)

(责任编辑:李冰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