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从传统走向生态

——访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黄众桂

2014-05-13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收藏

  记者:黄校长您好,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可以说已经率先达到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要求,对我国职业教育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那么多年来,学校秉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对此,您自己是如何传承和践行的?

  黄众桂: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对接工业文明,怎样提升学校内涵,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事情。近10年来,学校以文化领域、战略谋划、精细管理为办学理念,将文化视作空气、将战略管理视作阳光、将精细管理视作水。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空气、阳光和水,我们的学校建设一样,不能离开空气、阳光和水。

  学校确定“骆驼精神”为核心文化,湖州是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产地,而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城市的标志型雕塑。湖州最早走向世界依靠的是骆驼,可以说,骆驼精神是我们的地域文化。而企业要求技能型人才忠诚服从、吃苦耐劳、笑对风沙、志在千里等这些品格,也正是骆驼所具备的。因此,学校全面培育“弘毅知行”的骆驼精神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实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培养企业欢迎的“骆驼型”学生,打造极具归属感、影响力的骆驼文化。

  我们从三个方面架构文化体系,首先是理念文化。我们将企业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确立“弘毅知行”的校训,以此来形成学校文化品质、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包括培养目标、战略定位、办学方案、发展愿景、师生誓词、校歌《骆驼颂》等。

  其次是视觉文化。学校以中心大道——骆驼广场为主轴,南、北、西分区的校园文化布局。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功能分别建设工业文明,企业文化、国学文化、工匠文化、地方文明、创业文化、技师文化,劳模文化、技能文化、师生文化、科室文化等文化雕塑、小品、画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三是行为文化。推进“65”管理为核心的教育与教学行为规范,设计各种行为载体,开设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制定48项制度,实现“让行为成为习惯,让习惯称为素养”。

  记者:学校的文化建设,独具职教特色,校园雕塑的视觉冲击,文化长廊展现的文化底蕴我们都历历在目,那么这种外在文化,学校是如何内化为力量的呢?

  黄众桂:2010年底,学校申报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文化建设”列为特色项目,我们重点打造的就是文化内文化工程。两年多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是为勇,是为智,是为博,是为行”的骆驼精神进一步人脑、落地,成就学校品牌。

  课程文化,让文化学习中入脑。2011年以来,学校编印了10本学生文化读书和教材,用于学校文化在各方面的教育,让文化在学习中入脑。这些读本有:《骆驼文化学生读书》、《弘毅早读》、《65学生管理读本》、《走向职场》、中职生职业生涯成长手册》、《中国历代廉史谱》、《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手册(基础能力篇)》、《学生礼仪规范手册》、《行动德育》、《从制造走向创造》。例如,《骆驼文化学生读本》介绍了以“骆驼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弘毅早读》是学生早自习集体朗读教程,包含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现代文朗读、英语会话300句。

  能力训练,让文化在行动中落地。2010年,学校开始学生职业发展系列研究,逐步形成“职业形象分析——职业素养标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践模式。2011年,学校建立“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实施三大模块16项能力训练。力图通过训练,让文化在行动中落地。第一模块是岗位基础能力培育,包括弘毅晨跑、知行礼仪、益智早读、标准早操4项能力。第二模块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等7项能力。第三模块是职业迁移能力的拓展,包括使用技术、艺术鉴赏等5项能力。其中第一模块的四项基础能力是全体学生的必修模块,按班级实施训练。

  另外,我们还搭建平台,让文化在实践中生成。例如,我们的展示中心、警务广场、学校电视台、学校社团等。

  记者:您刚才介绍了学校的治校方略包括空气、阳光和水,从您对文化的介绍,可以看出学校的文化空气不但充足而且营养丰富。那么关于阳光和水呢?

  黄桂众:对,我们将战略谋划比作阳光,这主要是从学校的管理角度来谈的。多年来,学校管理围绕这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开放型、国际化的全国一流的高品质中等职业学校”展开。

  从创新型学校建设方面来说,我们进行了创新工作室建设,开展了学生“三创”活动,进行了创新能力课程开发,并服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创新能力课程开发为例,2010年我们开发了职业指导课程,2011年建立“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10个“工作室项目”为载体的能力课程。

  从开放式校园的建设来说,我们建立了四大研发中心,一个服务中心、一个服务公司、一个自考学院,而向社会提供教育、技术的各种职务。学校的公共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促进学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另外,我们还构建了学生成才的立交桥,纵向与高等院校合作,横向与中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和普通高中学校合作,建设普职融合的“立交桥”。

  从国际化的全国一流高频质的校园建设上来说,我们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高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铸就不断具有创新成果,引领浙江、示范全国的学校品牌,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目标、我们创新举措、积聚力量推行学校形象战略、差异发展战略、集团办学战略、市场扩张战略、市场缝隙战略、师生品牌战略、六大战略,全面实施学校的战略管理。

  我们将精细管理比作水,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又一因素。2011年,学校在“6S”标准化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5W2H”精细化管理。“5W2H”是针对完成任务要求而言的管理,要求执行每项任务时有清晰的操作标准:谁(who)、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以及怎样做(how)、做到什么程度(high)。“6S”和“5W2H”已经深化到每个师生的心间,浸润着他们的发展。

  记者:我在浏览学校校园网站的时候,发现领导班子第一个成员是我们的老校长,现在的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全毅伟,很少有学校将老校长列入现任领导班子里,这是不是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呢?

  黄桂众:对,这也是我们这所学校的特色与传统——传承与感恩。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创建于1958年,在多年的学校建设发展中,我们发现传承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前一辈校长,校领导对学校的建设做出的非常宝贵的贡献,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力量,我们应持有一个感恩的心去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传承与感恩是我们每一位师生共有的理念。金校长就其中业绩比较突出的一位,是金校长带头申请的示范校建设、是金校长像亲人一样带领我们的成长,他为学校建设和我们教师的成长做出了艰辛的努力,金校长现在是我们学校创新工作室的首席顾问,我们感恩于心,作为他的后继者,也是传承者,我们不会像有些学校一样另起灶炉,而是抱着感恩的心去传承,有了传承,才有创新。

  记者: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所好的职业学校,都有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贵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是如何做的,作为师范学校,在这方面有哪些示范做法呢?

  黄桂众:我们能够成为全国示范性中职,确实也得益于我们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合作一直是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我们校企合作之所以能够顺畅、有效的开展与我们的体制机制、发展策略和自身实力息息相关.

  从体制机制上来说,我们一直实施“校企共育”的模式。“校企共育”指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纽建校企专家委员会,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特色专业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另外,我们建立定期交流协商制度.用制度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指导教学培养工作。例如我们每年都有学生规划指导会议、企业人力资源俱乐部活动,在这些定期召开的会议与活动中,学校和企业协商人才的培养、实习的管理,并提出学校和企业、学生共同遵守的细则,规划化管理校企合作。具体的说,以现代学徒制为例,我们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保障方面,就制定了各类协议和制度,如,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家长签订的各类协议,《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现代学徒制10点丁作实施方案》、《学徒实习管理制度》、《学徒实习考核制度》、《准员工实习考核制度》、《优秀学徒评比办法》等各类制度。

  在发展策略的选择上,我们从主要与个别企业的合作,转向主要与湖州市的行业组织和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往往单个企业的发展和用工需求不太稳定.有时候学生招生时确定的订单班,到学生毕业时,单个企业没有能力接受。为了避免这种弊端,近几年我们开始探索与湖州市行业组织和产业园区的合作。例如,我们与湖州市电梯协会等3家行业协会,湖州多媒体产业园等3家工业国区的合作,已经成为校企合作的骨干。行业协会和工业园区的规模、组织架构等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硬性的保障。

  另外,我们将校企合作的着眼点,从向企业要实习岗位,转为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采取以研促学的战略。例如,我们的机电专业成立了3个名师工作室(姚志恩,张良华,胡其谦工作室),工作室组织师生团队进行产学研实践,通过产学研战略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现有机结合,一方面,使教师加强了对生产一线上技术要求、工艺标准的直接了解,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服务企业发展。

  记者:对于后示范校建设,您有哪些思考呢?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如何?

  黄桂众:围绕“建设创新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全国一流的高品质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我们在传承与延续原有成绩的基础上,重点放在“生态?智慧”学校的建设上,打造现代职业学校的生态文明和智慧校园.

  哲学家卢梭说过“教育即生长”。智育要发展思考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要追求精神,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要培育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我们主要打造四大生态,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一是有效供给,走向学生成长、企业需求有效供给的生态;二是合作竞争,走向师生、校企、校际之间合作竞争、共生共荣的生态;三是系统链接,走向横向社会联系、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的系统链数控实训基地一角接型生态;四是创造生成,走向教育教学改革、技术研发创新的创造生成型生态。

  生长,需要优秀的教育智慧。智慧校园除了校园硬件设施、环境的智能化以外,还有其他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智慧学习: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设邀约课堂.建立讨论质疑的智慧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实现智慧管理:进一步推进“5W2H 一页纸”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应用贴吧、微博、微信、班级QQ群、微课程、微电影等方式传递正能量大教师培训与培养力度;三是培养智慧教师,学校加大教师培训与培养力度,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科带头人开设名师工作室,养成为行业专家,为年青教师开设“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创业教育”等各类培训考证,让教师的劳动更聪明、更有价值,创造智慧教育。

  生态教育、智慧教育的核心只有一个字——“真”。追求真实、追求有效、追求卓越,这是我们永远的梦想。(本刊记者 李玉珠)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