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引企入校创佳绩 人才强校谱新篇

——访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校长伊逊智

2014-06-25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收藏

  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创办于1986年,坐落于炎帝故里宝鸡市。伊逊智同志自2000年7月担任陕西省电子工业校长以来,坚持科学发展,锐意进取,带领全校教职工艰苦创业,使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校生从不足900发展到5100余人;固定资产由800万增值到1.5亿元;校园面积由19亩扩大到316亩;建筑面积由1万平方米扩至11万平方米;专业由6个增加到26个……他不仅有着曾在企业工作的丰富经验,而且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十多年来,他凭借踏实的工作作风、睿智的管理水平,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办成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国家中等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为服务陕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在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就业质量、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受到社会的好评。在深秋时节,我们专程赶赴宝鸡,对伊校长进行了专访。

  以人为本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记者: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在刚才参观学校的过程中,看到学校依山而建,顺势而为,从最初的十几亩地,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十多年来,您作为学校的掌舵者,肯定也有一些自己对职业教育的思考.您可以和我们谈一谈吗?

  伊逊智:今天我非常高兴,很感谢教育部职成司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的同志能够来到我们学校,实地了解职业教育在基层的一些情况,我也希望能够把我校多年来办学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和分享,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牢牢把握“强化学校管理”和“强化学生技能”两条主线,紧紧抓住“管理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三个切入点,使学校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逐渐发展成为陕西省职业院校中的名校、强校。我们学校过去占地面积只有19亩,发展很受局限。近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抓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全体教职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历经数载,通过低成本扩张、低风险运作,坚持就近发展,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拓展学校的资源和空间,如今校园面积已经扩大到316亩.为“引企入校”、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专业、专注、专心的“双师”团队,为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的高效率发展。学校于2010年成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记者:的确,我们在实地参观的过程中,触目所及,感受到了学校十几年来的发展印记。近3年来,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又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伊逊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自申报以来,全校上下极为重视,项目立项批复后学校立即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各重点建设项目组及项目负责人,同时为了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成立了纪检监察组,拟定了《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及时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参加的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当场与各项目负责人签订了项目责任书,为项目宣传和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的实施,加深了师生对专业建设内涵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特色项目建设,强化了学校的内涵,使职业学校的特点更加鲜明,为学生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氛围。我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突破:

  一是专业调研程序化。建立了规范的专业调研分析程序,形成专业调研、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形成等完整规范的程序,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了省级优秀教学改革成果评审认可。

  二是课程内容项目化。重新梳理各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内容,摆脱学科体系对专业教学的束缚,各专业分别建立了完整的以项目或工作任务模块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内容,并编写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校本教材。

  三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方式上大胆革新,全面推行教、学、做、考、评融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室布局、教学进程组织、教学配备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在省内引起较大反响并进行了全省公开观摩示范,一体化教学带动了全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了各专业教学一种普遍形式。

  四是校企合作机制化。按照“利用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想,目前已开办5个校办实体公司。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因素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全方位融合机制。即:办学有行业专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有管理骨干参与.课程标准有技术骨干制定,教材编写有企业人员参与,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业文化进课堂.并通过开展校企人员双向交流、联合进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为企业加工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等,实现学校与企业多层面、多角度、深层次融合。

  五是专业教师“双师”化。各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师成长和评价机制,为教学团队的形成和稳定提供了公平规范的政策引导,既教书又育人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六是学生成长潜移默化。通过示范校建设,给学生提供了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临其中,耳濡目染,白觉形成公民社会应具备的良好品行和行为方式。

  引企入校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教、学、做、考、评融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具体谈一谈吗?

  伊逊智:作为工科类学校,近年来,我们克服了高投入(场地、设备),高成本(小班化、双师资),高消耗(工具、耗材)的制约,以“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为理念,在全校大力开展了“教、学、做、考、评”有机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教学场所由教室搬到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以具体项目或课题为载体进行教学活动。实行两位教师互相配合教学,一主一副,一前一后,一位教师主讲、一位教师协助,两位教师互有分工、互相轮换、各有侧重,共同指导学生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

  学——在一体化教学场所,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 ,每位学生的任务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家互相习、互相监督、互帮互助。

  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具体的项目或生产任务为载体,教师布置课题任务,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完成,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考——加强过程性考核,以课题、案例或模块等为单元,每学完一个模块或课题,对学生实时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以过程随机抽查考核为主要形式,采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考的评价方式,强调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考核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主要指标,重视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考核。

  评——与企业人员共同制定实验、实训环节的考核评价标准,将企业评价体系引入教学评价中,完善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我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1-2013年,学生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一等奖90多人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校共获得2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33个三等奖。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出任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校长之前曾在企业工作多年,并担任企业的副厂长,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我们也看到学校在引企入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非常突出,请您谈谈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伊逊智:我校以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引企入校、产教结合的规模。学校和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共同体,签订合作协议,按照“利用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设想,形成了“以校为导,校企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运营了宝鸡信智电子有限公司、宝鸡信通汽车服务公司等校办产业。引企入校后,为了能让企业的因素发挥延伸到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开展了类型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十融合”工作机制。

  一是行业企业指导与学校发展规划相融合。我们邀请省工信厅相关领导以及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北机器厂等企业有关专家,形成了“政、行、企、校”四联动的校企合作格局,使我校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

  二是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规格相融合。各重点建设专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分别成立了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重点建设专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企业岗位标准与学校课程设置相融合。学校聘请一大批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共同完善课程考核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等,使学校的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岗位能力要求。

  四是企业专家进校与学校教师下厂相融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每年聘任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同时,学校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去集团企业实践,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了保障。

  五是企业生产场所与学校实训基地相融合。我校通过与合作企业宝鸡信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建金属切削中心、工业中心、数控工业中心,与宝鸡信智电子有限公司共建电子装配生产线等,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氛围。

  六是企业生产文化与学校育人环境相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逐步引入企业的管理文化和质量观念,如IS09000标准体系认证.7S管理体系等,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七是学生顶岗实习与员工带薪工作相融合。学校与陕汽集团、宝鸡博达汽修厂等企业签订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协议,每学期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刭企业带薪实习,学生半个学期在校内学习,半个学期在集团企业半工半读带薪实习,既提高了学生技能,又减轻了家庭负担。

  八是企业用工需求与学校“订单”培养相融合。学校根据用人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实训方案、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在教学计划中融入企业文化、岗位专业技能和职业标准等,达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企业、学校、学生都各得所需,实现“三方共赢”。

  九是企业产品生产与学校专业实训相融合。如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分别为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壳体、箱体、单元盒等加工服务等。这些产品的加工生产,不仅锻炼了数控专业学生的技能,还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十是企业员工进修与学校对外培训相融合。学校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进行职工技术升级等培训,先后为陕西省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等进行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技术培训,这些培训既锻炼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又扩大了我校在本地区的知名度。

  内培外引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记者:您刚才提到,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就比较突出,请您具体谈一谈?

  伊逊智:我现在最值得骄傲的,不是说大家看到的学校的建筑、实训设施等,而恰恰是我们的教师团队。学校要求教师教书要做理论和实践平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育人要达到优秀班主任的层次。学校根据校情和师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注重基础、着眼长远、优化结构、提高整体,建立起了一支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育人艺术”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首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实行“导师制”。学校对教龄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上实行“导师制”,由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效果好的骨干教师对其传、帮、带。二是实施“一、

  三、五”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对新招聘的大学生,我们要求每位新教师力争一年成为合格教师,三年成为学校优秀青年教师,五年成为骨干教师。

  其次,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班主任的培养。学校制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聘办法》,骨干教师从工作满5年的优秀青年教师中遴选,担任骨干教师满三年的方可有机会申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教研室主任津贴一致、学科带头人与系部主任津贴一致。在班主任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等,根据班主任的任职年限和考核情况,班主任的聘用等级依次为:见习班主任、班主任、优秀班主任、高级班主任、特级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按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同级别发放津贴。

  再次,多方面强化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一是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学校对教师提高学历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凡是进修高一级学历的教师,报销90%费用,研究生学历还提供1万元笔记本补贴。二是推荐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出国培训。截止到2012年年底,学校所有的专业课教师至少全部培训了一轮。三是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学校安排教师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进行为期3~6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以便于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四是以业务比赛促进教师成长。学校每年都举行教师业务大赛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外出比赛,通过评比和竞赛活动,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记者:学校在示范建设中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后,学校的发展愿景是什么?

  伊逊智:经过国家示范校项目的建设,学校的内涵和品位不断提升,为社会开展各类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陕电校”品牌,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期虽然结束,但我觉得学校在提升质量、内涵发展方面是没有止境的。今后,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陕电校人”会继续发挥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以一当十、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紧抓机遇、攻坚克难、再接再厉,巩固和扩大示范校建设成果,提升内涵发展,打造更加优秀的师资团队,进一步完善

  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陕电校”在西部地区的示范引领的作用,为努力建设全国超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而奋斗!

  记者:感谢您接受采访,我们衷心祝愿学校越办越好!(本刊记者 李术蕊)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