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瑞教授,1983年宁夏农学院毕业,历任繁殖场技术员、挂职副乡长、团委书记、系主任等职,现任宁夏农业学校校长。著有《重大人畜禽共患疫病与防疫检疫》、《宁夏远地中药材栽培技术》等6部著作,发表论文20余篇。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人、宁夏畜牧兽医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宁夏自治区科技攻关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人、自治区畜牧兽医专业科技特派员。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第三届宁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特等奖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宁夏大中专院校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宁夏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等。2009年被评为宁夏“教学名师”。
贺兰山下、黄河之滨,有一所60年历史的中职学校一一宁夏农业学校。这是一所优质学校,目前已形成集中职学历教育、农业职业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成人涉农专本科函授教育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在宁夏农业职业教育中有着厚重的底蕴和对地方建设突出的贡献。如此骄人办学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几代农校人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对脚下这片黄土地不懈耕耘的艰辛以及对宁夏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厚感情。最近,记者采访了该校赵晓瑞校长。这是一个专家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者,她温婉与爽利、激情与实干融为一体的风格,还有她对宁夏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农为本为宁夏农村建设服务
记者:赵校长您好。宁夏是传统的农业省区,农村人口在全区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65%。从您的经历看,您一直在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那么您认为农业职业教育对宁夏的"三农"建设有什么作用呢?
赵晓瑞:我觉得农业职业教育在宁夏尤为重要。宁夏虽然是个小省,但是以农业为本的一个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发展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思路,近年来全区重点培育拘祀、奶产业、清真牛羊肉和马铃薯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酿酒葡萄、蔬菜、淡水鱼、牧草、优质稻、玉米等六大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以及西甜瓜等地方特色产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宁夏的农业基础还是薄弱。由于受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宁夏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大,转移速度慢,农牧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有,宁夏中南部地区地处于干早黄土高原向干早风沙荒漠区的过渡地带,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现有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人口在全区农村人口的比重超过40%。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始终以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我们加大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力度,坚持涉农专业不放松。我们扎实推进"送教下乡",开展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提升办学质量。我们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规模,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学校被确定为生态移民培训单位,每年平均完成各项培训鉴定23批次,培训鉴定累计5617人次。我们还努力办好涉农成人学历教育,去年招收函授专(本)科新生230名,并推荐20名年度中职优秀毕业生进入成人高校接受继续教育。建国以来,宁夏农校一直以农林牧水鱼专业作为基本专业,为宁夏培养了许多农业一线的领军人物和大批农业技术骨干,在宁夏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校在办学上坚持两个方向:加强涉农专业的学历职业教育,为宁夏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学校是宁夏目前唯一顶着"农业学校"名号的自治区公办的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要不负农业行业和企业的希望和重托,坚持以农为本,加强为农服务,这是我们的办学方向,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记者:据悉贵校开展的"送教下乡"效果不错,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赵晓瑞:国家开展扶贫攻坚以后,自治区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其贫乏山区的规模约30万人的贫困农民,实行"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吊庄移民政策,开展有计划的搬迁移民。为保证移民搬得出去、稳得下来、富得起来,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扶贫开发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农校理所应当地要为移民脱贫做出贡献。学校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农业技术人员缺口非常大,平均每县需要510人,同时大批有初中文化的村干部、设施农业专业户和青年农民非常渴望接受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但他们都是成人,要他们到学校来接受全日制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采取"送教下乡"的方式对他们开展职业教育。学校在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农牧厅等厅局的扶持下,借国家实施涉农专业享受免费教育政策的契机,把学校办到农村去,将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融为一体。2010年9月农校招生时,农民报名非常踊跃,尽管有45岁以下、初中学历的限制,可几天就报了近7000人,我们从中筛选了4509人,确定126个教学班。学校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及特色农业等课程分2-5年学完,农民毕业后经考核可以拿到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践证明,"送教下乡"确实给宁夏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既缓解了农村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也突破了涉农专业招生难的瓶颈。
我们对农民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法,把最新的技术推广给他们,比如把温棚蔬菜、葡萄种植以及羊的饲养等技术推广给农民,还有人畜共患病的防治。这些技术的推广,效益十分明显,农民非常欢迎。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就像火种一样,让农民看到了光明。国家现在发展很快,农业科技发展也很快,但如果技术推广跟不上,就落不到实地,落不到农民的手里,转化不成生产力。在我看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我们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肩上,对此我们义不容辞。
去年有一篇文章提出"放缓"中职免费教育,我看了后气得饭都吃不下。这些研究者真是在闭门造车,他们不知道我们在一线对农民的培训有多么重要、农业职业教育有多么困难。来农校上学的孩子大多数是山区和家庭困难的孩子,本来就是需要救助的人。比如有的山区贫困学生刚来学校时全天的菜就是一块豆腐乳,就着4个馒头,还有一碗稀汤面,这样吃一天。有的学生就靠那点助学金,家里什么钱都没有给他,他甚至还要把那点助学金省下来给家里。农业职业教育真的需要国家的特殊扶持。农校本来招生就难,如果真"放缓"了免学费和资助,那么我们农校就该关门了,那么今后谁去建设新农村呢?好在国家坚持免学费政策,全国不是放缓而是加大了。我们宁夏从2013年开始实行了全部中职生免学费,而且还有助学金资助。党的政策非常好。
以生为本 养成教育和加强管理并重
记者:您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已有23年,您在办学中是怎样体现以生为本的?
赵晓瑞:我感觉不管是老师还是校长责任都很重大。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学生,可能是4个家长,也可能是8个家长,也可能是20来人的亲友团,他们在看着我们怎样把孩子教育成才,怎样让他们的子女今后能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
因此我们的校训是"德育为本学做人,技能为用会做事"。三尺讲台献春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还一定要给他们一个能够立得住的饭碗,这是我们的责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让学生"学做人"的第一步。为此,学生一人学我们就倡导学生常态化地开展"五个一活动"打扫好一间教室和宿舍的卫生,保持教室和宿舍的干净;上好一个早操,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唱好一支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增强自信;尊重好一个教师,培养尊师重教的情感;写好一本作业,达到字迹工整、内容认真的要求。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很聪明,也很调皮,需要从这些最简单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
到了二年级,我们对学生开展"五个爱"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种大的气魄。只要他们脚踏实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强化"五个爱"教育,首先是爱国家,这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其次是爱父母,要求学生尊重家长,每周要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再次是爱同学,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第四是爱学校,对母校要有感情;第五是爱老师,学生在校园中遇见老师都要主动问好。
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老师虽然婆婆妈妈一点,盯着学生做这些事情,但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4-16岁,这样老师们既是老师又是父母,还是保姆阿姨,把这些责任都承担了。不管是“五个一”还是“五个爱”教育,都是一些很基础的内容,但这是人生的根本养成教育,能培养出学生的责任心和友爱心,让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温暖的柔软的地方,这对学生一辈子能否成功是十分关键的。
记者:是的,我们在学校接触到的学生确实都是心态阳光、行为规范的。那么你们在加强学生管理上有什么主要做法呢?
赵晓瑞:爱心教育、行为规范养成,与加强学生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我们的管理措施主要有:首先是对新生开展专业知识、学生管理制度、职业生涯规划、法制安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人学教育;其次是对学生开展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再次是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第四是实行学生管理例会制,定期研究解决班级和学生管理的难点问题,积极预防突发性事件;第五是成立了“家长联系中心”,组织开展家长与学生“一对一”谈话活动,注重调动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六是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我们实行二年级"双岗责任制"管理,即每一个新生班配两个班主任,一个是年轻的班主任,做日常管理,另一个是年长的,只做指导、帮助年轻班主任的管理。一年级实行“干部带班制”管理,即每一个中层干部都蹲点带一个班,协助原班主任工作,我自己也在2013级牧医班蹲点。多管齐下有效地遏制了学生迟到、旷课、旷宿现象,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第七是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开通了咨询qq、微信和邮箱,老师和学生通过qq沟通,把各项矛盾都化解在初始中,使得同学们心态都阳光起来,促进了阳光校园的建设;第八是成立了"学生活动中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先后组织红歌大赛、趣味运动会、"阳光学子,敬廉崇法"拔河比赛、"舞动青春绽放生命活力"广播操比赛、冬季越野比赛、"珍爱生命展现风采"板报比赛,还举行技能大赛礼仪表演以及书法、绘画、卡拉OK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校园业余生活,以此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示范校建设的主要收获
记者:据悉贵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那么贵校的示范校建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赵晓瑞:学校被确定为示范校后,我们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各项建设工作,现在看起来确实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国家发展很快,职业教育发展也很快,但我感觉学校的教师队伍在观念上还有点守旧,在业务能力上也需要继续提升。利用示范校建设契机,我们常抓不懈的一件事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而且是全校性的培训。首先,不管是国家和自治区的教师培训项目,还是其他培训机会,我们都积极派教师去参加,到现在我们教师参加过的培训总共有28期。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自觉性,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是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校给教师们开讲座,比如马树超、姜大源和邬宪伟等专家,让教师能直接触到职教研究的理论前沿,了解到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办学经验。再次,是请自治区相关厅局的领导和专家来给教师讲课,比如教育厅的讲全区职教发展情况,人社厅的讲全区人才需求情况,农牧厅的开展业务培训。可以说示范校建设,就像一个大熔炉,加速了教师们职业教育理念的成熟,完善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示范校建设还推动了课程改革。我校被确定为示范校后,首先成立了示范建设项目办公室,负责督促各项建设工作,其核心是抓课程改革。我们的课程改革,以社会需求也就是以行业企业发展最需要、最前沿、最适用的内容为内动力和驱动力。我们到行业企业开展广泛调研、派教师到企业去实践和指导,了解生产第一线的需求,然后把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相对照,以此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实际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比如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背熟《弟子规》,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再就是加强实习实训,在学好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技能,有动手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第一好使,不怕苦和累;第二昕话,服从管理;第三不自由散漫;第四能蹲得下,跳槽的很少,非常受企业欢迎。
总之,我们特别感谢国家启动了高职和中职的示范校建设,这项工作对于学校完善管理和提升内涵,功不可没。
最想得到解决的两个问题
记者:您在办学中最感到困惑、最想得到国家或自治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赵晓瑞:宁夏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能人才的支撑,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能保障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根据我们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在中职学生免学费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应有对涉农专业学生的特惠政策。2012年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2013年宁夏自治区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中央政策范围,对全区所有中职学生实行全部免除学费政策,这对于全区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意义深远。但免学费范围扩大后,原本弱势的涉农专业"免学费"这一招生优势不复存在,生源大量流向其他非农专业,涉农专业办学羸弱,招生直线下滑。建议国家对涉农专业学生在普惠政策基础上还有特惠政策,提高标准,适当增加免费项目,如免除教材费和住宿费等等,增强涉农专业的吸引力。
第二,国家对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应有资助政策。宁夏于2009-2010年连续两年根据国家要求举办了校外农民中专学历教育班。在三年的中专学历教育过程中,虽然每生共计补助3000元,但是这种针对农民学员"量身制定"的培养模式,以及基于新农村建设和实用技术推广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圆了很多农民的"中专梦",在提升新型农民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因为种种原因,宁夏在2011年开始停办了农民学历教育。实践证明,以"送教下乡"方式举办农民中等学历教育,能有效地解决宁夏当前农村农民技能短期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能解决"学农的不务农,务农的非学农"等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政策,对农民中等学历教育给予资助,这对于培养务农且学农的农业技能人才、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谢谢赵校长接受本刊的采访。
(本刊记者 赵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