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点亮学生永不熄灭的心灯

——访厦门电子职业中专校校长庄铭星

2014-10-14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收藏

  庄铭星,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高级讲师,全国中职学校校长联席会理事、福建省职教学会德育教学委员会理事长。先后荣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中国职业教育百杰校长、中国化工职业院校优秀校长、福建省优秀校长和首届职业院校优秀校长、福建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工作者、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厦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庄铭星,在别人眼中,一位环绕着成功光环的校长。他先后带领福建化工学校和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成功走进国家示范校行列,成为福建中等职业教育的代表性人物。在他身上聚集着众多荣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先进个人、中国职业教育百杰校长、中国化工职业院校优秀校长,等等;在他的带领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荣获中国职教特色职业院校100强、国家绿化模范单位等系列荣誉。

  在这样一位成功校长身上到底聚集着怎样的特质?带着疑问,笔者走进厦门电子职业中专。进入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上下交错、形如挑起的大拇指的石头,学校老师介绍这是庄校长千辛万苦淘来的,它寓意着来到这所学校的学生都能成为最棒的、学校也能发展为最棒的。刚刚放假的校园非常安静整洁,微微泛黄的白墙没有污渍,不大的师陶园精致优美,走在校园内,记者感受到一种特有的静谧与和谐。

  “文化建设是庄校长特别关注的建设内容,他常说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一所学校如果失去它独特的文化氛围,也就失去了灵魂。”学校教师介绍,庄铭星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在学校的校园设计及管理中,时时处处都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提醒大家要注意文化的渗透与教育。不知不觉中,一个热爱文化、强调文化管理的侧影逐步在笔者心中勾勒而出。

  这是一场不断前进的攀登

  记者:庄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在采访之前的资料准备中,我们了解到您从事职业教育已经29年,并先后带领两所中职校进入国家中职示范校行列。回顾您的职教生涯,您对职教发展的主要感悟有哪些?

  庄铭星:首先,非常感谢贵杂志对我校的关注。我个人第一学历就是中专毕业,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自1985年进入职业教育工作至今,29年,我再未离开过职业教育,可以说,我生命中的主要部分已经和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并将其深深埋进骨髓和血液之中。

  29年来,我对职业教育的感悟,就是这是一场不断前进的攀登,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不要奢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现在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暂时的,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在攀登的途中,我们也许会经历坎坷起伏,但是前进的方向不会变。我在诸多报告中都强调办好职业教育就三句话“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学校拼搏”,三者缺一不可。

  我参加工作之初,职业教育是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其选择的学生都是当时高中或初中最优秀的学生,但是后来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较大的滑坡。之所以发生这种状况,就是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也有很多著作论述,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认为这个变化各有利弊。从利的角度讲,事实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必须加强,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职教战线同仁,对职业教育都增强了忧患意识,加大了改革发展的力度。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职业院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等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学生家长的需要。

  在政府的推动下,行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整个职业教育重新焕发了青春。

  记者:那么从学校的角度,这些变化或成绩都有哪些体现?

  庄铭星: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顶层设计得到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进入到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阶段,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出台了诸多重要政策,这其中我认为示范校建设项目是一个亮点。国家通过示范校建设,创立职业教育品牌,推动学校在软硬件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进而辐射带动职业教育整体的改革创新发展。以我校为例,通过示范校建设,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专任教师队伍中以年轻教师为主,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职员工总数的60%。借示范校建设良机,我们加大了教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以及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此外,学院还和东北师大、台湾的院校联系,将老师送过去学习。我一直认为,在当前知识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是“自来水”,必须要保持不断地学习。因此,在师资培养上,我们下了很大的工夫。

  第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利用示范校建设契机,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重新构建信息化大平台,整合各种新旧网络应用。在立足校内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共建共享计划,4个重点建设专业均和相关共建共享组长单位签订了7份共建共享协议,其中我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网站群落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副组长单位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单片机C语言)、电子商务专业群落产教结合教育网、电子商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课题组成员。使我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

  第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校企合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了厦门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搭建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与众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与厦门大拇哥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学生送入企业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校学生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两枚金牌,郭峰同学还夺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决赛特等奖。

  第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环节。我们根据专业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对课程建设进行了系统改革,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并注入新元素,建立了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第五,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用,在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来到学校之初,抓得第一件事就是对师陶园进行修缮。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内悠然而生自豪感,并在无形中得到文化的熏陶。这些年来,学校通过多种抓手形成了师陶文化、石头文化、环境文化等,使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管理一个重要特色。

  第六,特色项目建设。2011年学校进入国家示范校建设行列后,提出“建示范、创特色、彰名校、树文明、谋幸福”的办学理念。特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核心。职业院校要想真正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作用、创建品牌学校,特色是绕不开的环节。要注意的是特色建设不是某一方面“特”,它是全方位的,既要人无我有、也要人有我特。例如,人无我有——我们发挥与台湾相邻的优势,大力开展与台湾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是唯一一所经福建省正式批准开展闽台合作的中职项目校。如今该项目已建成校内实训场所1个,大陆地区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台湾地区的实习实训基地1个。人有我特——我们开展了德育6S项目。该项目把现代企业的6S管理引入到学校,并推广到德育教育中,效果显著。

  第七,畅通学生发展通道。伴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已经势不可挡。为畅通学生发展通道,我们重新调整了培养方向,确定了“升学、就业、创业”共同推进的方针。这里一个关键点是既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又要避免沦为升学导向。目前,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还有许多难点需要破解,例如,课程之间的衔接等。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现代职教体系还是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也符合了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知识技术不断增高的要求。

  点亮学生永不熄灭的心灯

  记者:您是一位很有文化品位的人,在您的办公室有中国结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的装饰,校园环境建设也特别强调文化的意味。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庄铭星:美国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一所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该以它的文化而著称。”这句话我非常赞同。我一直认为,一所学校的办学要把握几个关键,一是文化,二是制度,三是团队,四是环境,五是校长,文化处于第一位。

  文化建设中,有两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第一件事情,2003年,我担任福建化工学校校长时,一天晚上我在走廊看到一名学生把塑料垃圾桶踢烂了。当时,我很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这名学生很害怕,胆怯地对我说,“校长,走廊的灯太昏暗了,我害怕,所以踢它壮胆。”第二件事情,2004年我去德国学习培训,考察了很多学校,发现他们的学生很多也是差生。其中一位老师介绍差生转化时特别强调了利用文化引导学生朝善转化。其中一个挂在墙上的图片让我感悟颇深。那是一幅很大的彩色粘板,上半部分贴得是手工做的星星,在星星上面是表现某个学生愿望的代表或符号;下面是一只只手,手的中心贴着学生的照片。它表现了学生内心的追求和期望,并且贴在墙上,时时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这两件事情触发我系统地思考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并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诞生于大同中学、乔迁于原厦门师范学校办学,有着3所学校深厚的底蕴。在仔细思索之后,学校认为应将厦门电子学校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同中学励志诚信的理念和厦门师范学校厚实文化的底蕴继承并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厦门电子职业中专校园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形成后还需要具体的抓手,将其真正融进学校各个角落。因此,我们通过师陶文化、升旗文化、廉政文化、石头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灯光文化等“十化”来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伴随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在校园漫步,看到一块风景石时能够品味它的美,犹如进入公园里,在潜移默化学生在认真进行实训中得到熏陶。

  学校与台湾慈明高中联合办学作品展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特色德育。目前由我担任负责,此外,作为与企业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我们还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例如,我们充分发挥厦门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的作用,让师生深入接触企业,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开设企业文化走廊等,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渗透融通。

  记者:通过刚才与您的交谈,我发现您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非常强调育人。这方面您都有哪些心得和措施?

  庄铭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的教育方针。特别是,我们现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很多都来自弱势群体和家庭,就他们个人而言,过往学习经历有很多不愉快的地方。因此,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培养心中有烛光的学生,让他们的心先亮起来,让他们的人阳光起来。鲁昕副部长常常说,职业学校首先要培养有尊严有自信的学生。我觉得非常正确。缺少了这一点,所有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都成了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在创新校园的内涵建设、改革培养模式过程中,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实施“一个战略”就是全员德育战略;“两个基本”就是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和基础文明建设;“三个坚持”就是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主动引导、坚持正面教育积极鼓励为主;“四个结合”就是结合入学教育、结合专业培养、结合活动载体、结合就业需要,“五个工程”就是班主任例会工程、日常班会工程、主题活动工程、升旗仪式工程、早操(课间操)工程。同时将“德育6S管理”进一步深化,努力创造厦门人的《中职学校引入企业6S管理,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获批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立项。

  另外,我们特别强调了师德的培养。我认为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烛光,首先教师心中要充满阳光。因此,学校除了前面所提的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外,还狠抓了教师专业成长、师德培育工作。我创新性地提出教师成长的十大观:道德观、师训观、实践观、技能观、反思观、专业观、学习观、教研观、感恩观、创新观等。让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所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专业发展路径,以更好地教书育人。

  职业学校校长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岗位

  记者:听了您的讲解,很受启发,也能够感受到您多年来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与热爱。回顾校长生涯,您认为作为职校校长的核心素质都有哪些?

  庄铭星: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校长。而作为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职业院校的校长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我曾经对此做过总结,大概有16个方面,分别是“现代的教育观念、清晰的办学思路、突出的创新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先进技术、知悉的法律意识、卓越的管理能力、丰富的社交能力、良好的教研能力、沉稳的心理素质、自觉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写作能力、远见的预测能力和持久的创业激情”等,内容很多,我择几个要点简单阐述我的想法。

  首先,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意义。特别是职业教育由于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历史不同,更加强调特色发展。这种状况下,更要求校长要能够创造性地工作,而这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支撑。

  第二,要有清晰的办学思路。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这在扩大学校权力的同时,也给了校长更重的担子。它要求校长必须找到适合本校的清晰的办学指导思想,探索出学校的独特发展之路,以此凝聚全校上下,齐心聚力,共促发展。

  第三,要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与创新精神密不可分。职业学校发展离开创新就会故步自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迅速淘汰。因此,职业学校校长一定要在立足学校现实的基础上,把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机结合。要大胆鼓励教职员工自我超越,在全校形成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氛围,保持持久的创业激情。

  第四,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校长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管理基本上可以分为“人治”、“法治”和“文治”三种。人治就是靠人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靠校长管理,大事小事校长说了算;法治就是靠制度管理,但是缺少人文关怀;文治就是靠文化管理,通过文化熏陶,让师生自觉行动起来。我认为,职校校长应摈弃人治、精通法治、追求文治。在完善制度建设、监督机制的同时,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让教职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中体味工作的快乐、感受幸福的生活。

  第五,要有丰富的社交能力。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特别是各项政策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更需要校长发挥个人能力,为学校发展创造环境、吸引资源。要积极地走出去,与企业打交道、与行业多交流、与政府多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第六,要有自觉的学习习惯。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学习的竞争。现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培养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必须保持不断地学习以跟上产业发展进度。作为校长更是如此,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带领学校发展,不被时代淘汰。不仅校长要学,还要引导教师学,建设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使学习成为学校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非常感谢您精彩的阐述。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本刊记者 车明朝)

(责任编辑:王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