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紧扣“四力” 办出高职不一样的精彩

——访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基宏

2014-10-28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收藏

  张基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64年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电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深圳大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数字图像处理、编码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负责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网络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负责人;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学报》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近5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武器预研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14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深圳市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奖4项。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和ICASSP等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国际权威数据库SCI、EI收录32篇,出版学术专著5本。

  “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站在深圳大运村大门外,记者看到这句标语光亮如新。

  “大运村”LOGO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圳信息学院”)校名交相辉映,一起在校门外景观水池的碧波中微微荡漾。

  深圳信息学院新校园与大运村一体化建设,占地9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86万平方米,深圳市政府一次性投入近30亿元人民币。这座数字化、生态型、全国一流的校园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硬件平台。

  记者了解到,还不满12岁的深圳信息学院也创造了诸多“不一样的精彩”,成为“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在高职领域的体现——2002年,深圳教育学院、深圳工业学校和深圳财经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深圳信息学院。学校2004年成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院校,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试点院校……学校拿下一块块闪亮的“国家牌”。

  学校办学凸显信息技术特色,现有10院2部2所,开设信息类为主的专业41个,其中,国家骨干校建设重点专业4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1个,广东省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438位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6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2人;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珠江学者”1人……“双师素质”教师约占八成。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育人,设有“三会两办”推进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著名企业共建4个二级学院;学校有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

  学校建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584人。9届逾1.5万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很多被华为、腾讯、联想、渣打等著名企业录用。近三年,学生获专业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102个。学生连续三年获全国信息安全技能大赛一等奖。学校坚持科研引领,服务社会,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87项,教研课题国家级6项、省市级37项,有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2012),深圳市重点实验室1个,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1个。学校14个工程中心构建了服务社会的实体平台。

  学校积极引进海外先进教学资源,不断形成全球化办学特色。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7所台湾院校等开展合作,还成为“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试点院校。

  深圳信息学院“不一样的精彩”是如何创造的?将如何创造更多精彩?记者春节前走进这所广受关注的新锐高职,采访了深圳信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基宏教授。

  张院长介绍,学校将紧扣“内涵建设驱动力、产业服务吸引力、海外合作影响力、文化育人熏陶力”等“四力”发力,办出高职不一样的精彩。

  记者:张院长,您好!来到学校接触到的第一位教师,向我介绍了对您治学理校的总体评价是“有境界、有追求、有魅力、有魄力”,特别是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对高职教育战略思考高屋建瓴,对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前瞻性眼光。首先,我很有兴趣的是您是怎样规划和设计的?

  张基宏: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同事的评价,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职员工对此项工作成效有很高的期待和共识。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的示范建设主要任务有5个,重点是解决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的示范应该在第一批示范校重点解决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在“校企深入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个职业院校面临的难题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学校地处深圳,是公办学校,政府投入大,我们努力探索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公办院校校企合作的先进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期望能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有教无类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争取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的高满意度作先期探索。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的优势条件是:一是政府投入大,有条件在硬件建设上,以“我”为主体;二是师资队伍优势,我们现有202位博士,而且大部分是985院校毕业的博士。学校培养和集聚高端人才,与企业合作,努力由“主动适应”转为“积极吸引”,争取以技术引领企业发展。

  我们有如下的战略思考:一是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要体现发达地区的特色,依托政府高投入的硬件条件,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同时通过博士群体高端人才集聚,合作研发,实现技术引领,体现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职能,为企业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尽力;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全体进步。同时突破只重视动手技能培养的缺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顶层设计是: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上,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的体制机制。我校探索出“三会两办”办学体制,在学校层面组建“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优化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各合作项目成立校企合作管委会;作为常设的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办学办公室,具体管理合作办学事务。探索“机制双赢共享创新”,主要点集中在资源的共享“双赢”、师资队伍的长效建设和技术服务的常态化上。

  记者:围绕上述设计与规划,学校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

  张基宏:围绕上述规划,我们重点在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

  一是校企合作的平台——“工程中心”的建设。我们立足学校主体,将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互利的长效机制落实在这个平台上,将二级学院不同的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训、研发、培训、技能鉴定”的功能集约在这个平台上。把原来分散的“教学工厂”、“实训室”、“实验室”、“工作室”、“模拟实训公司”等集中形成了14个“工程中心”,由此实现教学、实训、技术研发、企业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办学育人、社会服务等功能。

  二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现有202位博士,不少有在先进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这支高端人才集聚的师资队伍,为我们育人和通过“携手大企业,拥抱新技术,服务中小微”产业服务奠定基础。

  三是加大共享型教学资源的开发。学校是信息类院校,必须追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专业、课程等内涵建设上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国家网络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开发的机遇,加大共享型、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开发。作为广东省唯一立项的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学校与28家国际国内高端企业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建好了这个平台,可以为100万在线用户提供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和企业培训。当前,国际上的MOOC发展迅速,优质资源共享和在线学习成为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必行其中,示范校有条件也需做探索。我们2005年启动建设300门网络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上国家项目的建设,加快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型建设,是我们的战略选择。

  四是特色的凝练。特色是立校之本,随着招生生源数的自然减员,各校生存的竞争必然会集中到办学特色和质量上,高职教育示范主要的是探索创新,凝练特色。我们主要集中考虑的特色是:信息化、学习型、国际化。

  信息化首要抓专业的信息化,针对深圳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变化,围绕信息类专业群不断开拓和调整专业设置;其次是教学资源手段的信息化,包括社会服务智能化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学习型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有教无类的学习对象的适应和因材施教的方法的使用。国际化是我们正在努力开拓的方面,我们希望在人才培养的标准、资源和途径上逐步实现高水准的国际化。

  记者: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过程中,您认为需要把握的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面对的最大困难又是什么?

  张基宏:我认为最核心的内容还是质量。目前,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还缺少魅力、吸引力,除了国家整个体制建设上的问题外,也有我们自身建设中的问题。怎样提高办学质量、服务产业发展,让企业依赖你;怎样提高学校服务产业技术发展的水平,让企业信服你,依靠你;怎样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让学生选择你,家长满意你,政府感谢你。这一切外在的表现是魅力,内在关键是质量。

  因此,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在“三个服务”上的示范,一是服务产业,二是服务民生,三是服务西部。在建设过程中,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创新,探索长效机制的建构,探索常态化的服务,是必然选择。其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围绕质量的提升,在校企合作体制构建上,特别是在深圳这样发达地区的公办院校,怎样有效分离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财产的最终处置权、使用权和分配权,实现与企业资产、提供的技术和设备资产的有效合作,形成长效机制,是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也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的生存土壤,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发展得好就必须在区域经济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有所担当。请问学校如何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张基宏:我校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依托产业设置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现有的专业群都是依托深圳市千亿级产业而设置的,软件技术、电子与通信、机电、数字媒体、金融与物流等专业群对应的是信息开发与信息服务、通信设备制造与服务、机械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物流与金融等产业群。

  二是对接企业提供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第一个举措是建立双向的技术服务平台,一方面学校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提高学校办学的市场导向性和响应速度。第二个举措建设重点实验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如我校获得政府批复300万元建设可视媒体处理与传输深圳市重点实验室,410万元建设深圳流媒体内容感知与播出服务工程实验室。第三个举措是建设技术工程中心,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第四个举措是建立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服务辐射能力。第五个举措是搭建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构建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数控技术及电子商务等5种类型通用仪器设备服务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统一的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通过该平台实现学校资源多形式、常态化的对校内外开放、共享,并完成对外服务达200次以上。

  三是围绕民生提供培训,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后援。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劳动工培训等服务,完成各类培训70800人次,面向社会开展技能认证考试3800人次。

  记者:您对“后示范”时期办学有怎样的思考?

  张基宏:我经常给老师们讲,“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要时刻铭记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讨论“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如何培养”、“如何保证质量”。

  从骨干校建设任务启动以来,我们围绕“提升办学质量”这个命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内涵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内涵建设需要持续提升,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还有一定差距,文化积淀尚不厚重等方面。简单地说,就是“校企合作缺乏魅力,内涵建设缺乏动力,国际上缺乏影响力”。我想,“后示范”时期,学校要重点围绕“驱动力、吸引力、影响力、熏陶力”等“四力”来做文章。

  一是增强内涵建设驱动力。契合区域产业发展,以专业群建设为主线,以培育特色与品牌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和质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没有终点。如何将内涵建设落到实处?我个人认为需要关注四个方面:就是一条主线、一个目标、一个平台、一种机制。具体地说,首先要把握专业群建设这条主线,围绕产业群建设专业群,专业群建设要有深圳区域产业的烙印。其次要以培育特色与品牌为目标,办学的最终落脚点其实就是办专业,专业因为特色而存在,我期望若干年后能在某些专业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建立映射关系。第三还必须要有一个平台。我们认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经过顶层设计,将内涵建设的相关内容都装进这个“百宝箱”里,经过不断积累和多次迭代,一定能沉淀下精品。第四还必须有一种激发内涵建设动力的机制。为了加强对内涵建设的刚性化管理,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内涵建设绩效评价系统”,该系统能实现对内涵建设任务的定量化考核以及教师教学业务横向与纵向分析。

  二是增强学校服务产业的吸引力。以科研为先导,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质量。我认为要增强学校产业服务的吸引力,提高服务层次和质量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重心逐渐转移到科研上来。深圳中小企业约30万家,占深圳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8%。3万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真正领先的大企业只有华为、中兴、腾讯、联想等,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创新与研发是中小微企业的灵魂,但它们没有能力集聚大量高端人才进行研发。我们学校产业服务重点对象就应是中小微企业。如何服务?就是前面说过的“携手大企业,拥抱新技术,服务中小微”,我们与大企业合作科研,掌握新技术,为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我们还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学校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与大企业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努力实现技术引领中小微企业。2013年12月,我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成立感知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2014年1月,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眼镜业商会共同成立华南穿戴式产品研发与设计中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既能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质量和层次,增强学校产业服务吸引力,又能有效盘活我校200多名博士教师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并提高参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增强学校的海外影响力。推进海外合作,与世界先进职业教育看齐,增强学校的海外影响力。我校在国际化方面提出了“两步走”思路:第一步是把海外先进的东西“引进来”,包括一流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质量标准、课程和职业培训等优质教学资源、优秀师资、留学生等。“引进来”后重在“消化和内化”。第二步是“走出去”,一是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与跨国集团、大型企业合作共育人才;二是力促师生海外学习;三是输出优质教学资源。

  四是增强文化渗透力。重视文化育人,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育人中的文化渗透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骨干校要做文化传承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吸收海外先进文化;三是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四是积淀校园文化。

  我深信,只要抓好了“四力”,“后示范”时期办学仍能取得好成效。

  记者:谢谢张院长!预祝学院在“后示范”建设中创造更多“不一样的精彩”。(本刊记者 席东梅)

(责任编辑:王芬(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