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电视政论片《百年潮 中国梦》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4-06-17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 杨德山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政论片。

  第一,在内容上,《百年潮 中国梦》完整准确地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之后,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国内不少理论工作者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解释,这对扩大 “中国梦”在人民群众思想中的影响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些人在阐释时带有“为我所需”的倾向,诸如抛开“民主”讲“中国梦”、莫明其妙地将“中国梦”曲解成“宪政梦”、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将“中国梦”与“美国梦”相对立、从古代文明立场出发将“中国梦”等同于“大秦梦”、“大唐梦”,凡此等等(也许有些人本心是好的),错乱了人们对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真正内涵的理解。

  这部政论专题片不但全面阐释了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的准确含义,而且有针对性的回答了上述问题。比如解说词中5次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梦的目标就既清楚的描绘了中国未来国家发展的整体方向,又突出了“中国梦”内涵与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的一致性,进一步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顾虑。比如在第五集明确地说明了“中国梦”与俄国梦、非洲梦、美国梦、欧洲梦等世界各地区、民族人们对未来美好追求之间的合作、包容关系。比如在“中国道路”这一集中用历史和现实、中国与外国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回答了所谓“普世价值”标准问题。尽管片中没有直接点明这几种错误的理解,但从正面几乎有针对性的回应了这些观点。

  在我看来,片中所反复说明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片中宣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体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一致的。“中国梦”所要展示的未来中国形象就是这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所以在“中国梦”的宣传工作中不能仅仅强调国家层面,后两者是基础。

  第二,在形式上,《百年潮 中国梦》体例安排、个案选择、语言风格都比较完美。

  体例上,大布局从历史入题说明“中国梦”的由来,阐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理,并描述了“中国梦”的远景、路径,然后再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梦”的现实性、可能性,最后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梦”与“世界梦”关系,表明了“中国梦”中的中国对全世界未来的价值和意义。既有人类近代文明史的厚重,又有现实生活的凝重,更激发人们(不但是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美景的向往。

  从个案的安排上看,这部片子不但展示了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的阐释,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对一般普通群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国梦”的理解作了描说。不但如此,片中还展现了外籍人士——从政要、学者到寻常公众对中国未来的评价和估计。这些增强了政论片的亲和度和感染力。

  从表达语言运用看,全面展示了当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片中选择的古典名家名言为大众耳熟能详,但给予了时代化的诠释;选择的现代汉语,既气势磅礴,又委婉动听,扣人心弦;既有书面标准语言的表达,又有个案中地方语言的注解;既有中国讲外语的表达,也有外国人讲中文的说明。整体看,在语言运用上反映出“群众路线”的特点。

  第三,在效果上,《百年潮 中国梦》可以说目前影响很大,且以后可以预见价值更大。

  从网上反应看,反响是热烈的。比较起一年前人们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认识明晰了,方向明确了,工作踏实了,生活充实了——有了与自己切身相关的理想和信念。

  建议在对一些内容作观看线索更为清晰的修改后,可以做成外文宣传片;对内容做散文化(现在还是剧本)处理,将那些集中表达“中国梦”的优美文字编辑成文,进学生课堂,尤其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材资料鼓励中小学生背诵。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