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只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教师素质,德行是根本,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首先必须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因此可以说,师德乃立教之魂。师德立,则教育兴;师德兴,则教育强。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学、悉心育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培养出一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涌现出盘振玉、金展鹏、杨建一等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师德典型人物。总体上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是好的。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和金钱利益的诱惑,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部分教师为师不尊、律己不严、品行不端的现象,甚至有少数教师借助给学生补课、评选班干部、评优评先、安排好座位等名义向学生及家长索要礼品礼金,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资料、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并从中获取回扣,严重败坏了教育风气,损害了教师形象,人民群众对此反响强烈。
针对这些不正之风,教育部新近出台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严明了教师从教的“六条禁令”,强化了问责与惩处,这既是教育系统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整肃不正之风的切实行动,也是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以贯彻落实《规定》要求为契机,坚决整治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切实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着力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教氛围。
第一,广大教师要修身立德。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既要能教好书,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又要能育好人,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品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教师教书育人:一为言传,二为身教。从育人的角度看,身教更重于言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叶圣陶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只有在品德、修养和人格方面堪当表率,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熏陶学生,美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对于教师来讲,修身立德既是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是基本的职责要求。广大教师要注重修身立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坚守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自觉规范自身的从教行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特别是要把教育部规定的“六条禁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逾规矩,不踏“红线”,不做有违师道尊严的事情。
第二,教育部门要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要坚持三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大力表彰先进师德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以先进为榜样,学比赶超,争做师德楷模;二是要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职务聘任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三是要严肃追责与惩处。坚决整治教师从教当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惩处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当前来讲,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本地本单位实际,集中深入开展一次教师廉洁从教大检查,通过自查自纠、重点抽查和设立群众举报热线电话等方式,对各级各类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一次深刻的廉政体检,严肃查处违背“六条禁令”的行为,并对相关人员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
第三,社会各界要尊师重教。尊师重教,首在尊师,这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教师,从政府来讲,就是要保障落实教师的合法权益,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切实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终身从教;从社会来讲,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苛责教师,不以个别教师的违法乱纪行为“描黑”“唱衰”整个教师队伍,更不能炒作和渲染“仇师”、“辱师”事件,从而为广大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有利的舆论环境;从学生家长来讲,对教师的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教师的敬重、信赖、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庸俗的请吃或礼物馈赠,更不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而搞物质利益输送。
周德义 湖南省教育纪工委书记、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