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都结合行业实际提出了清风正气的工作要求。对于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神圣责任与使命的学校教育来说,当然不应也不能置身事外。近日,教育部发布的《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恰逢其时的。
过去一段时间,在教育领域曝出了不少师德问题,教师收受礼品礼金、接受请吃、推销商品拿回扣等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教师节等节日送礼现象就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原本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亲情的节日,如今却成为诱发家长在送礼方面进行不正当攀比的角力场,师生间纯洁的“教—学”关系也异化为“送礼—回报”式的利益交换关系。可以想见,收受了学生及家长礼金的教师,是不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爱无差等的。
感念师恩是对教师长期付出的一种肯定与回馈,感恩的情感和行为既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人修养,也能够让老师感受到职业的价值与尊严,获得职业幸福。然而,有的学生及家长以谢师宴为名,极力争取教师在教学辅导、考试、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重点优待机会。特别是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理所应当,欣然笑纳,谢师宴走入了庸俗化的歧途,尊师重教、感念师恩的风气也走偏了方向。
还有些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暗示或直接要求家长支付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家长顾及到孩子,往往有口难言,教师身份沦为他们获取个人私利的筹码。这些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不仅给孩子纯洁的心灵带来了污染,也对教育公平以及整个教育事业造成了损害。
虽说以上这些现象不能反映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状况,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此类教师的不当行为,往往能够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动摇了教师作为道德榜样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贯彻执行《规定》的要求时,要做到把处理和宣传区分开。一方面,对于无视教师伦理规范、见利忘义的无良教师,要依据《规定》的要求对上述突出师德问题,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违规行为。特别是在教师节、学生开学、毕业等节点,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违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违规的教师,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坚决查处顶风违纪的行为,对典型案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避免不良风气的扩散。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意呵护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加大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现当代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正能量,扶正祛邪。还要善于运用媒体力量,主动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沟通,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积极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积极配合和广泛监督,倡导学生及家长通过文明健康的方式向教师表达感恩之情,引领社会新风尚。
教育是培养接班人的事业,也是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事业。它需要广大教师以专业的精神奉行职业道德准则,自觉从职业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特殊性着眼,以专业的态度和行为投入到复杂的教育事业中去。201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第一个牢固树立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没有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任何行业及其从业者不可能赢得专业地位以及相应的社会声望,同时引发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目前出现的司法不公、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司法、医疗部门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衰弱。对于奉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标准的教师来说,更需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构建有效评价体系、提升专业精神,推动教师真正做到自尊、自强、自省、自律,用专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质量、公正的教育赢得学生爱戴、人民满意。
吴颖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