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把“师德为上”在高校落细落小落实

2014-10-09 来源:教育部收藏

  “师德为上”是《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的重要理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有关“师德为上”的提法及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坚持师德为上,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在高校形成明德崇德育德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贯彻师德为上,需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师德为上成为高校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师德建设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落细,就是细处着眼,细致入微。“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校师德建设作为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事”,唯有从细处着眼,聚焦高校教师工作生活的具体细节,才能不失之于粗、流于形式,才能使师德为上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因如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细致要求。譬如,《意见》提出“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强调要抓住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端和结束“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等。这些要求都是师德为上理念在“细”上的具体体现。落实“细”的要求,关键是要使高校师德建设细到人心、细化政策、细腻推进。细到人心就是要在认识和理念上着力,让师德为上的理念触及人的灵魂,成为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就需要着力提高高校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对高校师德建设时代内涵、本质特征、关键瓶颈的认识,以及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增强广大高校教师师德修养自觉,激发高校教师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着力引导学生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益支撑。细化政策就是要将《意见》精神与各地各高校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明晰责任内涵、固化责任主体,以完善责任体系为支撑,着力构建高校师德建设权责对等的责任分解体系、科学规范的责任落实机制,形成责任具体、环环相扣、层层落实的“师德建设责任链”。细腻推进就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握高校师德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既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意见》要求,又要切实考虑高校教师的主观感受,坚持严格要求与关怀爱护相结合,严加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规范他律与自觉自律相结合,努力使师德建设润物无声、熨帖心灵。

  落小,就是小处着手,积小成大。“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把师德为上落到实处就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大处着想、小处着手,用一点一滴的“小”成就汇聚成高校师德建设的大篇章。《意见》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典范。譬如,围绕“严格师德惩处”,《意见》不是笼统地给出几个指导性原则,而是划定了八条明确具体的“师德红线”。这些“红线”既向上涵盖了“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发权益”的整体要求,也向下具化到了教学科研、兼职兼薪、招考推优、生活作风的“小枝小节”,为规范高校教师日常行为提供了依据和抓手。贯彻师德为上,也应坚持聚焦于小、久久为功,避免大而不实、大而不当。要重视“小事情”,就是要将师德为上融入高校教师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之中,体现在零零碎碎的小事小情之内,如一堂精彩的课、一场深度有益的师生对话、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次帮扶困难学生的雪中送炭;要着力完善师德建设体制机制,重视考察高校教师在生活点滴中的师德表现,着力引导高校教师在平凡中见师德、在微小处见精神,增强高校教师落实践行师德规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抓住“小关节”,就是要谨记“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古训,“小题大做”、防微杜渐,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严禁教师参加谢师宴、收受礼金礼品礼券的规定,及时纠正“小关节”上的师德失范,大力引导高校教师保持“不矜小节,终累大德”的警醒,切实在从小节上抓严抓实,及时检视师德建设细枝末节,坚决防范小积弊拖成大问题。要选树“小人物”,就是要充分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高校教师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特别是要重视挖掘和树立普通高校教师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生动故事,使师德标杆可学易学,避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落实,就是实处着力,务求实效。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坚持师德为上不是做样子、喊口号,而是要从实处着力,脚踏实地将之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自律、外化为教师的实践规范。这一点在《意见》中有充分体现。譬如,《意见》指明要“切实解决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高校师德实际效果”,围绕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应下大力气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摸实情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密切联系师生制度特别是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的道德预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高校教师的道德需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从而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办实事就是要将解决师德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破解广大高校教师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实际问题,切实理顺高校教师职务(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待遇、评优奖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满足高校教师生活改善、职业发展的合理诉求,为他们加强师德修养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求实效就是要常抓不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特别是要优先解决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师德问题,如学术不端、课堂不讲政治、教师兼职兼薪、师生不当交往等,维护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杨晓慧)

(责任编辑:王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