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强化政府责任 聚焦内涵提升
全力推进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3月,上海17个区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成为首个全部区县通过认定的省份。当前,上海市正在按照和教育部签署的《关于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划定的“2020年全市各区县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立足于教育价值观、学生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质量评价、教育管理方式等五大要素的整体转型,上海义务教育正在奋力描绘一幅反映上海改革特色、彰显内涵发展底蕴的“优质均衡”图景。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

  按照2020年率先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上海市坚持促进公平与追求卓越并举、注重制度创新与专业引领并重,针对制约均衡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通过市级财政统筹、学校布局规划、教师校长交流、优质资源共享、内涵发展引领、督导评估保障等有效举措,初步探索了符合上海特点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大市级统筹,提高困难区县财力保障“短板”

  上海通过加大市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远郊区县、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和人口导入区县以更好保障和更高标准发展义务教育。2008年所有郊区县实行了以区县为主的教育统筹管理体制,为缩小城郊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提供了制度保障。2014年全市安排对区县财政教育转移支付124亿元,其中98.21亿元用于郊区县和农村地区发展,占转移支付总量的79.2%,比2013年77.4%增加1.8个百分点。上海还统筹个别教育生均经费较高区的部分财政教育资金,对口支援到相关困难郊区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助“一臂之力”。

  (二)应对人口变化,超前谋划教育资源布局规划

  教育资源布局需要谋划长远。随着城市布局的优化,中心城区大量人口向郊区导入,上海教育资源的承载量一度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上海市坚持把教育公建配套建设项目作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基本保障。大力推进郊区学校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结合部新建完成了355所义务教育学校。另一方面,出台《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设定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底限,将郊区学校的软件、硬件配置标准与城区学校“拉”到同一水平。

  (三)鼓励教师交流,全面提升郊区学校师资质量

  教师是影响均衡优质发展的核心资源。在推动城乡、区域教师校长的合作交流方面,上海摸索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是选派中心城区优秀教师到郊区工作。建立市区与郊区长期对口支教关系,即中心城区每年至少选派2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到对口郊区的农村学校支教;二是建立校长流动交流制度。出台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人才有序流动的指导意见,2013年本市首次统一选派9名中心城区晋升特级校长进行跨区柔性流动,到郊区学校任职2年;三是实施“影子校长培训”项目。每年选派郊区校长前往市区优质学校进修,在实践中对结对郊区校长进行传帮带,近年共有120多名农村学校校长接受培训;四是规定市、区重点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有农村学校或初级中学教学经历的,优先评聘中学高级教师职务。

  (四)创新共享机制,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

  通过委托管理、捆绑办学、学区化集团化等机制创新,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缩短学校优质均衡的进程。一是自2007学年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选择中心城区品牌中小学以及有影响力的教育研究机构,接受郊区县教育局委托,对郊区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开展全方位的管理。迄今为止已实施四轮,覆盖全市17个区县,先后派出支援机构140所(个),托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0所,惠及3400余个班级、110,000余名学生。二是针对城市发展规划变化,上海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到郊区新城办分校。上海中学、上海交大附中、格致中学、复旦附中分别到临港、嘉定、奉贤南桥、青浦等新城开办了分校,与总校实行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管理、考核统一实施。三是充分发挥学区化和集团化的成片统筹、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共享的功能,自2014学年开始,徐汇区的华理学区、田林学区,闸北区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一批学区和集团启动“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后从2015学年起全面推行。

  (五)注重专业引领,激发基层学校自主办学活力

  市和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注重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更加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一是自2010年4月,上海启动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0-2012)》,全面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学校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经过连续5年督导和教研部门联合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视督导,聚精会神抓管理、抓教学、抓质量,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广大校长的共识和本职要求。二是2011年组建了由行政部门、科学研究、媒体宣传人员为核心,43所学校参与的“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团队。目前全市有13个区成立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吸引了200多所学校加盟。入围“新优质学校”的,既有关注教育实质公平的传统“名校”,也有地处平民社区的普通学校,有快速成长的新建学校,有农村地区的普通校。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和不集聚资源的“新优质学校”重新诠释了“公立学校”的多样性内涵。三是借鉴PISA测试和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的经验,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地方版“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成就、幸福指数、身心健康、学业负担、教学方式等在内的综合评价,丰富了学业质量评价的内涵。

  (六)强化监督保障,引导区县政府履行均衡发展职责

  有力的监督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2006年起,上海已经建立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的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自评公示公报制度,以贯彻执行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等核心指标为重点,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公示区县政府责任执行情况。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对17个区县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督导,核心举措是:涉及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等投入保障问题与区县财政部门交涉;涉及到学校公建配套、学校产权等问题与区县发改委、房管局等部门交涉;涉及到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与区县人保局、编制等部门交涉。“三个涉及与三个交涉”机制对区县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

  一是各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条件标准化目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经费拨款标准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统一、学校办学条件配置标准统一、教师编制配置标准统一等“四个统一”。特别是,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以来,上海做到了两个“基本持平”,即远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年收入与市区教师基本持平,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年收入与公务员基本持平。

  二是各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明显提高。2007年起,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各区县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专项督导。2013年,17个区县就近入学率均在90%以上,调查问卷显示,家长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动向社会公开招生入学信息的工作满意度达到95.7%,切实保障了家长对招生工作的知情权。

  三是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上海连续多年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等专项督导,扎实推进减负增效,保障“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落实。2013年,全市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价及格率较2012年上升了11.4个百分点。

  四是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推进均衡发展过程中,上海市和区县政府更加关注老百姓对教育的深层需求,更加关注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能得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各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2014年,17个区县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8%以上。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