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每个孩子沐浴教育均衡的阳光

——湖州市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覆盖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前提。近年来,湖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2013、2014两年,全市两区三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督导认定,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覆盖。

  一、“一本纲要”统领均衡发展

  2010年湖州市政府编制印发《湖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全市县(区)域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又及时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规划优先考虑、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明确2014年实现全市所有县(区)均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的总目标。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以及综合考虑城市化带来的生源变化等因素,制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布局规划,初中向中心大镇集聚,小学向乡镇集镇集聚,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完善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各县区政府与有关部门和乡镇也签订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目标责任书,把创建工作纳入县级部门、乡镇、学校年度考核内容,把责任落到实处。

  二、“五大工程”保障均衡发展

  一是农村学校“三进工程”。实施“三进工程”,即多媒体进普通教室、塑胶跑道进学校、电脑空调进教师办公室,是市政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列入市政府2009年工作要点,分三年完成。到2011年底全部高质量完成,被评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

  二是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市、县区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心任务加以推进。学校校舍面积、体育场馆面积、实验室面积、教育信息化水平等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率达到88.21%,列全省前列。其中,长兴县投入6.5亿元,所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均实现了标准化。

  三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全市各级政府投入数亿元,购置565辆校车,安全接送3.75万名农村学生,接送率达99.7%。教育、交通、公安等部门密切协同,创造出了具有湖州特色的“五定”(定车、定人、定点、定价、定时)、“六有”(有方案、有协议、有责任、有档案、有记录、有补助)校车精细化管理模式,学生接送安全运行多年无事故。湖州市也被媒体称为“中国校车第一市”。

  四是“阳光厨房”工程。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阳光厨房”工程,积极开展“透明食堂”建设,对农村中小学食堂进行改造,并在食堂重点部位加装视频监控,与公安联网,优化了安全防控体系,确保师生饮食安全。目前,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率达92%以上,A、B等级学校食堂比例达75.9%,学校饮用水城镇管网接入率实现全覆盖。

  五是“阳光招生”工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严格落实“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各县区公办学校全部实现零择校。此外,将省级重点高中招生人数的50%以上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有效地减轻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三项计划”促进均衡发展

  一是实施扶困助学计划。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学生约2.5万人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发放“助学教育券”,每年惠及学生约3000人次,确保不出现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

  二是新居民子女入学计划。保障新居民子女接受教育权利,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要求,不断完善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全市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3%以上,其中,吴兴区2014年,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人数达1.44万名,做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就读于公办学校。

  三是普及残疾儿童教育计划。全市建立了“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2%,其中,德清县、安吉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目前,全市随班就读试点学校23 所,其中有19 所试点学校按省标准配备了资源教室。2014年,在市教育康复学校争创为教育部首批“医教结合”实验示范基地(全国仅8个)的基础上,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

  四、“五大机制”提升均衡发展

  一是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坚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先行在吴兴区、长兴县进行了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的试点,去年暑期在全市全面实施,让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如德清县每年设立教师校长交流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教师交流服务期内的交通补贴、骨干教师津贴和考核奖励等。截至目前,全市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共729名,其中校级领导119名、骨干教师129名、普通教师481名。

  二是学校组团联盟发展机制。以组建教育集团、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教育联盟等方式推进学校组团联盟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弱校改优、资源共享、携手发展。如安吉县将凤凰山中学等12所学校结成6对区域教改帮扶对子,从学校备课组、班主任队伍、管理队伍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实现了区域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集团达到14个,共有成员单位34个;已有159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加入60个互助共同体和教育联盟。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机制。切实抓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和每五年一轮的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2014年共举办各类教师专业培训30个班次,共培训教师2898人次。组织选拔331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选拔399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四是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通过举办名师、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外派挂职锻炼,组织国(境)外学习培训,开展市第三届名校长评选活动等加快培养名师名校长,共评出28名市级名校长。同时,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去年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评选中,共有11人上榜,创历年新高。

  五是创新育人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创新课堂教学及新时期育人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如安吉县的“生本课堂”、南浔区的“学生成长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已在省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吴兴区“轻负高质、幸福校园”的做法受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和各级专家的高度肯定。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