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均衡”让农村孩子同享快乐阳光

贵州省丹寨县人民政府  

  丹寨,一个只有17万人口的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24元,相当于全国的1/5。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带来了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全县农村教育处于低水平。

  所谓“人穷志不穷”“治穷先治愚”。2008年初,我县实施“教育崛起工程”,采取集中办学模式,努力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2010年起,我县认真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资源配置均衡丰厚,教育技术先进实用,育人环境优雅恬静,教育理念科学先进,教育方法灵活有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各界理解尊重,人民群众满意信任”的目标。全县上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通过近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教育落后的面貌。

  集中办学,提供优质公平教育

  过去,我县农村人口多,学校布点分散,条件差、质量低。2003年,我县通过“两基”验收后,我们提出了“减少数量,增加容量,提高质量,实现均衡”的思路,尝试撤并了3所乡村小学,组建了第一所寄宿制学校——雅灰小学。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调整,步子渐大,逐步明确了“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的办学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缩小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2008年,全县共完成22所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形成初中学生进城入学,小学在中心校办学的合理布局。同时,在各乡镇新建中心幼儿园,把各村级完小富余的校舍改建为村级幼儿园,使全县农村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改善。

  软硬兼施,逐步优化办学环境

  “硬件”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几年里,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级资金、项目的巨大支持,同时县本级也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8年至2014年共投入了6.3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1.5亿元,另外积极争取爱心人士捐赠近千万元,基本完成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了18所标准的寄宿制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和生均食堂面积均达省定标准,实现了“校舍同质”;同时实现“班班通”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的设备、图书配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全县学校实现“设施同配”。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得跟进。首先,打破常规,推行校长岗前培训、岗上竞聘、择优选聘,多方式促进校长交流、挂职锻炼。为解决教师结构失衡、城乡教师配备失衡问题,进行教师资源合理调配,出台政策鼓励骨干教师扎根农村学校。三年来,校长参培率达100%,校长交流率为17.78%,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2726人次,教师交流率达15.73%。另外补充新鲜血液,三年来共招聘教师108人、招录特岗教师279人。此外,加大教师公租房、周转房建设,极大改善农村教师住宿条件。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在实现“质量一体”的同时,基本实现了“师资同优”。

  今天的丹寨,绵绵青山,白云深处,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取代了年久失修、风雨飘摇的破旧校舍,最漂亮的房子数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成千上万的农家娃,不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班班通”走进校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山区生根发芽。在这里,基本上看不到城乡差别、校际差异,处处听到的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还有歌声、笑声...... 这一代丹寨人见证了均衡发展带来的可喜成果,尤其农村的学校,变化最大;农村的孩子,受益最多。

  孩子寄宿,老师就是爱心父母

  “寄宿”学校,“吃住”为大。

  “吃”的方面,全力让家长满意。我县每年投入300万元,配备了200名食堂工勤人员,将其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公益性、零利润的原则运营,粮、肉、油实现“四统”采购,通过食堂外墙公示牌,详细记录了每天采购情况、每餐菜谱,为21750名中小学生提供贵州模式“营养餐”,每餐两菜或三菜一汤,做到营养午餐真正营养。真正做到让家长满意。

  “住”的条件,一样让家长放心。实行24小时动态管理,教师对口联系寄宿生,及时掌握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000多万元,为12000多名寄宿生提供了床上用品,并安排了专职宿管员;同时每年安排200万元聘请120名安保人员。此外,每年还安排60万元解决学生每月返家的交通费用。对于低龄儿童,我们还专门安排教师做“爱心父母”,“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特别照顾,帮助解决低龄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的问题,着力让家长放心。

  我们还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出台政策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00%就近入学,并享受与本地“寄宿”的孩子同等待遇。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残疾青少年入学,2014年全县三类残疾青少年入学率达到85.7%。

  内传外引,趣味课堂丰富多彩

  我县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在“内传”“外引”上做足文章,实施内涵发展,促进全面育人。

  内“传”,即开发校本课程,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我们将我县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入,进行了生动的实践。如:扬武中学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开设了蜡染班、芒筒芦笙舞班,编写了《苗族蜡染》教材等等,不仅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同时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长平台。

  外“引”,即借引外力,激活课堂。2012年和2013年,丹寨民中分别与北京八中、北京三十五中“联姻”,在教研、课改等得到了名校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课堂变为一池活水。此外,借鉴学习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循序渐进抓好全县课改工作。出台了《中小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地域分类与学校分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好县、乡、村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全方位调动教师积极性,全面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县连续获黔东南州教学质量提升显著奖、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

  丹寨教育的均衡发展工作,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拥有了一样快乐的阳光。2013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丹寨调研,专程到学校看望“寄宿”的孩子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丹寨模式”给予充分肯定。2014年9月,我县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组的评估认定,成为贵州省首批四个达标县之一。

  “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是我们丹寨人的“教育梦”。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走“遵循规律、培养教师、提升质量、输送人才、打造特色、发展学校”的教育内涵发展之路,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希望,变成丹寨教育的现实。为了这个美好心愿,我们满怀信心,加倍努力,让快乐阳光普照每一位丹寨孩子的脸上。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