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立根技术课程 提升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

2015-08-03 来源:教育部收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2015年的国际劳动节庆祝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号召以劳动为荣,四点倡议重塑劳动观,教育部也提出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将引领整个社会树立积极劳动观,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教育部也提出了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活动、鼓励分担家务等。这些环节实施起来难度并不高,但在新课改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使之更符合新时期发展的教育需求?我校在落实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成功的教育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来介绍我们的做法:立根技术课程,提升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

  一、立根技术课程

  1.劳动教育为何要立根于技术课程?

  我国的学校教育以课程为主,与劳动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是劳动技术和通用技术课,这两门课程相互衔接,注重实践,注重设计,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也是向学生进行劳动知识、技能传授和劳动思想教育的主导课程,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根基,因此劳动教育要立根于技术课程。

  我校在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历来重视,在硬件建设和教师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初中的劳动技术课程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高中新课改后增设的通用技术课程也成为全国的排头兵,成果举办第十届全国通用技术年会,申请课题获北京市“十一五”重点课题,教学著作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

  2.劳动教育如何立根于技术课程?

  技术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根基,但技术课程并不是仅仅为了劳动教育而开设,要使劳动教育立根于技术课程,要做到三个结合:

  (1)技术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个技术素养包括技术知识和技能,要落实这个目标,需要进行动手实践,这本身就是有课程特色的劳动形式,而劳动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和技术课程进行丰富的结合。

  

  与校内活动的结合。在我校初中美化校园活动中,学生在劳技课上设计制作了爱护花草的创意标牌;在我校高中为班级做贡献活动中,学生为班级设计制作了非常具有创意的活动课表、班级雨伞架、班级废纸收纳盒等作品,在班级中大受欢迎。

  

  ‚校外活动的结合。在关心小动物活动中,我校初中学生为小鸟们设计制作了鸟窝,为流浪猫设计制作了小木屋;在关心残障儿童的活动中,我校初中学生为他们制作了竹蜻蜓等玩具;在学雷锋日活动中,我校高中学生为敬老院量身制作了报纸收纳架、小书架,老人们连声夸好。

  

  ƒ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里,我校初中学生在技术课上设计制作了软陶花篮,高中学生设计制作了收纳盒、衣帽架、酒架、金属瓶起子、衣帽钩,或者亲手缝制了小抱枕,3D打印了小礼物等送给自己的爸妈,让爸妈非常感动。

  这些活动都依托于技术课程,是技术课程的一部分,即达到了技术教学目的,又达到了劳动教育目的,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集体感,加强了家庭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2)技术思想与劳动思想的结合

  技术思想包括认识技术、理解技术、选择技术等思想,是进行技术实践的指导,劳动思想包括认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思想,这两者的结合是有趣而美妙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校高一8班的一个女生,在帮家里收拾时发现桌面总是有很多杂物不好分类收纳,觉得父母帮自己收拾房间确实不易,体谅他们进而尊重他们的劳动,在技术课上,她认识了木工和3D打印技术,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设计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收纳盒,分别用木工和3D打印的方式呈现出来,送给父母和自己使用,对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热爱劳动了。这样的案例不仅仅是个例,还有很多这样的教育事例在告诉我们,如果用心去做,劳动教育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3)技术能力与劳动意识的结合

  有能力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劳动也是如此,但是扫地、擦玻璃等劳动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能力,这些劳动意识的培养与劳动思想教育有关。在技术课上的技术能力培养可以激发主动积极的劳动意识,在上面的案例中,正是学生掌握了3D打印、木工、钳工、服装制作等技术能力,才促使学生实现了劳动创造。

  二、提升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

  劳动教育是一个基础的教育,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教育,除了基础的劳动形式如卫生保洁、手工制作、家务整理外,在新的时期和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还要更加注重要提升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具体表现为要创新,要适应现代技术。

  1.加强技术课程的创新发展

  劳动教育立根于技术课程,要促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就要推动技术课程的创新发展,给予课程建设的专业指导和大力支持。

  以我校通用技术课程为例。我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经历了讲技术、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基于走班制的分类教学实践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技术课程的创新发展带动了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生的主动意识、劳动意识更强,在进行劳动时可以更好的使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促进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发展

  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还要创新发展劳动教育的形式。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避免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式教育。其中的形式之一是将劳动实践活动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学校的老师或者学生的都可以提出一些“悬赏任务”,如高一5班提出想解决教室内学生雨伞没处放的问题,某个学生想解决电脑上下棋没感觉的问题等等,学生可以自发的组成了有主题的劳动小组来接这个任务,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新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劳动变得有意思起来。

  3.推动劳动教育的现代化

  劳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的发展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劳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服务。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校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将技能学习和创新培养相结合,推动劳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化,如在通用技术课程硬件建设中,我们不仅配备了基础手工工具,还配备了激光雕刻机、数控加工中心、3D打印机等现代化的加工设备,这些硬件的配备保证了劳动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我校的劳动教育立根于课程,通过课程发展推动劳动教育发展,融合与创新发展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发展是终身受益的,正如我校毕业生所言:“独自在国外求学,我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实验中学的技术课程和劳动教育对我的能力培养是最实际的,不仅有技术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培养,还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一起“真做劳动教育、做真劳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蔡晓东)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