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劳动教育在一所普通高中的实践探索

2015-08-03 来源:教育部收藏

  日前,川内几大主要媒体以“停课三天,打扫校园”、“20中20年传统,遭遇家长质疑”为题,集中报道了我校的劳动教育课开展情况。国内大量网站进行了转载,引发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褒者众多,贬者有之。于是,教育内的人和教育外的人,教育利益相关者和教育旁观者,均从自己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教育现象,再一次思考教育的意义和劳动教育的价值。作为成都二十中劳动教育课二十年的参与者和现在的组织者,有必要将学校此门课程的发展过程、教育意义和文化影响等真实的材料呈现出来,期待接受指正,利于完善自我。

  一、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1、艰难的开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普通高中教育仍是奉高考指挥棒为圭臬。四川是高考考生数量大省,录取比例的弱省。成都二十中的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地为着高考而苦苦奋斗、挥汗如雨。与此同时,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春风阵阵、热浪滚滚。时任校长林建东对教育的本真有着深刻而朴实的思考,高考就是中学教育的唯一使命吗?中学生除了上大学还应该从学校获得哪些受用终生的影响?于是,上东北,下湖南,他带着骨干教师到省外考察了多所学校。带着考察所得,分析学校的生源情况,1996年春季,他提出了全校从高三到初一全面开设劳动教育课的设想。即每个班的学生集中三天,以打扫维护校园清洁卫生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此说一出,尤如石破天惊,家长还来不及反对,教师们率先说“不”,其理由不言而喻。林建东校长召开了教师大会、家长座谈会和学生代表会,反复强调学校教育的实质和学生应该习得的素养,明确提出“即使高考少考几个也要开设劳动教育课”。另一面,他又作通几个骨干班主任工作,让他们的班率先实施。就这样,坚守了二十年的劳动教育课终于艰难地“强行上马”了。

  2、平稳的常态

  劳动教育课开设初始,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简明教材,内容涉及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清扫的主要技能、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校园责任区的划分、劳动效果的评价等等。学校还专门为劳动班级制作了工作服装,先为灰色大褂,不久就改为了沿用至今的绿背心。

  课程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开始,逐班轮流,一学期全校所有年级全覆盖轮流一遍。高三的任务最重,因为清扫开初的校园积淀的死角最多,他们闯过来了。当年高考成绩揭晓,几项主要指标并没因三天的耽搁而出现波动,高三圆满完成高考任务而受到市、区教委的表彰,这一年高三学子除了高校录取通知书还获得了另一份沉甸甸的财富。

  至此,各方反对声浪偃旗息鼓,教师思想渐趋统一,劳动教育课平稳开展,每届新生和家长也逐渐认同了这门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劳动教育课又逐渐整合了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清扫校园维护校园整洁外,劳动班级还承担了学校每日的升降旗仪式、课间礼仪执勤、考场外围执勤等教育活动。

  3、再起的波澜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大环境影响,教育者以及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愈加多元化,对学校功能的认识也更加多样,从中衍生出对教育的功利认识和浮躁行为。一部分教师认为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挤占了教学时间,影响了高考;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学校就应该考什么教什么,劳动教育课不应该开设。特别是城区优质高中资源快速发展扩张后,优质高中的规模更大,覆盖更广,造成如象二十中这类老牌高中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办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高指标的维持更加艰难。许多教师(包括分管教学的干部)再一次对劳动教育课的现时价值产生怀疑,消极的舆论在学校又起波澜。

  4、淡定的坚守

  面对如此反复,我们冷静地对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首先二十年的实践结果充分证明了集中学时开设劳动教育课对其它学科课程没有造成消极的实质性影响,每年的升学等教学指标都维持在高水平,近三年还逐年有所增长,校际之间办学竞争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归因不应在劳动教育课上。其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使学校课程更加丰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使学生的发展更加活泼。它对学生意识和行为的影响,既有即时的改变,又有深远的浸润。再次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既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更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至此,方向越辨越明,行动更加坚定。以后的任务是如何更好地顺应课改要求,继续优化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我们应该坚定地走下去。

  二、丰硕而持久的成果

  1、课程的成形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劳动教育课已经成为一门课程要素齐备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初中均制定了三年周期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将分散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时按学期集中使用,即高(初)一40学时,高(初)二30学时,高(初)三15学时,每个年级轮流循环安排。学校确定并培训了专职的教师专门从事劳动教育课的教学,教师编写了专门的教材,经过不断完善成为校本教材《劳动技能》,该教材曾在去年省级高中课改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还制订了劳动教育对班级和学生个人的评价办法及评价量表,高中学生评价合格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还将一些实践性课程内容整合进入劳动教育课,比如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成长指导、爱心慈善活动等。

  2、意识的养成

  通过劳动教育,逐渐使学生养成了校园主人翁意识。“我参与了校园的建设,我是校园的主人,我爱我的学校”慢慢浸入学生心灵。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使校园长期保持整洁美丽,从而认识到爱护环境的公民责任,进而升华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社会责任。至于学生慢慢开始主动整理家中自己的房间,主动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无疑是劳动教育潜移默化的迁移。实践体验、感悟迁移,应该是劳动教育最有价值的功能。

  3、技能的提升

  通过三年劳动教育的数次循环,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了常用清扫工具和保洁工具的使用技能,更因为校园的划分,学生的分工合作,使学生学会了规划工作、协作共事、互帮互助的工作技巧。通过承担升降旗仪式,完全按照国家《国旗法》的规范要求完成升国旗仪式和降国旗仪式,使学生养成仪式感,逐渐生发爱国情感。

  4、文化的烙印

  当学生毕业离校后,除去知识,铭刻在心、影响持久的记忆痕迹,那便是学校的文化影响。二十中许多小有成就的校友回忆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往往不是骄人的升学分数,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劳动教育,还有其它丰富的实践活动。他们谈到,在工作中,在家庭生活中,这种影响无形而绵长。以至于近几年有多个校友回校园拍摄婚纱照,还有新娘把校园作为迎亲车队始发地的轶事。他们恋想着学校,一辈子不忘。

  三、朴素而不懈的思考

  1、教育的本真

  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基础教育的影响应该是和谐而自然的,无形而持久的。在教育过程中,以知识为主体的学业成绩无疑是极重要的,但仅有此却远远不够。于丹曾说过,科学使人活得更理性,艺术使人活得更有趣。我想,除科学、艺术外的其它门类教育,可以使人活得更生动。当今高中教育,升学成绩是学校之“骨架”,没有它,学校不能挺立,但仅有它,学校只能是一具挺立的“骨架”。而艺术、劳动等其它类教育,却是可以附着于“骨架”上的“软组织”,只有它们的附着,才能使学校挺立而丰满,挺立而伟岸。

  2、教育的异化

  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影响,教育的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已有不少的教育利益相关者,甚至一部分教育人把高中教育当作升学的工具。于是乎,“高考工厂”式的超级高中应运而生,它们以高考应试学科教育为载体,把与考试相关的技术训练发挥到极致,培养出一大批的高考“圣斗士”。这样的学生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在人格、素养、志趣、境界上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有缺陷的。如此的教育,仅满足于把学生送入高校,却未想到怎样使学生在大学更好地和谐发展,因而大学又培养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教育的坚守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将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为基本着眼点,以学生将来能够贡献社会幸福自己为更高着眼点,而现实就应该着力于学生心智的启迪和性灵的陶冶。因而“陶冶学生性灵,启迪学生心智,关注学生未来”便是成都二十中应该不懈坚守的教育理念。如今的劳动教育课以及其它的实践性校本课程,可能不够完善,课程设计仍有一些暇疵,但它们最需要的是优化和提升,而不是拆解和放弃。因为,它们对促进学生和谐而生动的发展确实具有深远和持久的意义,为此我们将坚守下去。(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校长 胡铃冬)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