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推动劳动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2015-08-03 来源:教育部收藏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是中小学校教育的基础性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时强调:“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最有效措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一、过去经验总结

  我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技能引入学校的课程中,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常抓不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探索教育内容,有效实施劳动教育

  实施劳动教育之初,办学模式以各学校为单位,小学以培养劳动意识、提高自理能力为主,主要开展了学习使用简单电器,学习扫地、擦桌椅、擦桌子,洗刷碗筷、钉纽扣等简单的劳动实践。初中以学习种植绿化、美化校园,使用简单机械,掌握一定技能技巧为主,学习使用缝纫机、编织毛衣、简单衣物清洗熨烫,使用锯子、锤子,使用简单农具,参加春播秋收,烹饪简单饭菜等。通过组织各种“我是劳动小能手”演讲比赛、举办劳动作品展、包饺子等家务劳动竞赛活动,把爱劳动、会劳动融入到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等方方面面,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了劳动素养,促进了全面发展。

  2000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对劳动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以行政区为单位,先后创办了八所劳动教育基地,集中全区人力、财力、物力,面向全区各中小学校,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保证课程的开设并使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近年来,各区劳动教育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持原有简单劳动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开设了陶艺、木艺、布艺、纸艺、汽车模拟驾驶、电子电工、摄影、机械加工、软陶、泥塑、鱼皮画、沙画、结艺、茶艺、扎染蜡染、民间剪纸、丝网花、篆刻、烹饪、西点加工、航模、哈哈尼、活性炭雕、葫芦烙画、电子相册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近三十个专业,多种方式的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基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1年和2006年分别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经验交流暨研讨会,推广了哈尔滨市基地中心建设的先进经验,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13年对我市阿城区劳动教育学校进行了采访。

  (二)搭建展示平台,营造劳动创造幸福氛围

  工作中,我们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络,通过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2009年6月,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 “亚龙杯”中小学劳动教育暨非物质文化传承展;2014年6月,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举办了“巧手绘就中国梦”劳动教育作品展,精美的作品、紧张有序的现场制作场面和欢快活泼的课堂图片,都逐一呈现了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在2014年全国第七届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上,我市获得金奖15个、银奖31个,其中“桦树皮画”“鱼皮画”“东北陶艺泥人”“满族剪纸”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业劳技作品在展览中获得广泛好评。我市的各大媒体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完善工作制度,保证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市和区、县(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逐年增加投入,用于改善劳动教育办学条件,保证劳动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设立专职管理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实施劳动教育开始,市及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就指定专门处(科)室专职负责对劳动教育进行行政指导。同时,从市教育研究院到各区进修学校都配有专职劳动教研员,负责业务指导工作。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从2011年开始,市教育局每年都坚持对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全员专业技能培训,使每位教师平均掌握6个专业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师评优工作,已连续三十余年组织开展“哈尔滨市劳动技术教育优秀教师”评选工作,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部《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市将按照《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哈尔滨市劳动教育管理办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全市劳动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一)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具体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做好与各部门的协调,统筹解决基地功能设置、资金、编制等问题;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基地的实践与体验学习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二是科学设置劳动基地课程,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校教育、现代科技、生活实际、当地产业发展、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突出养成教育和劳动教育,包含生活和生存教育、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科普和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遵章守纪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安全防范的意识、集体主义的观念。三是加强劳动教育教学常规检查,市和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等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畴,对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劳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劳动基地等进行表彰奖励。

  (二)完善劳动教育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广开门路,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逐步扩大现有基地的规模,增加学工、学农、拓展、生存能力训练等项目。二是鼓励、支持各行各业投资合作建设劳动基地相关体验(馆)室,使劳动基地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应需求。拟兴建两所市级综合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劳动、参与实践,加大对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和增强生存能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三是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对学生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形成《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纳入毕业生档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结合

  一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良好品质。二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学生从身边做起,学习劳动技术,如栽种花草树木,打扫学校楼道、教室卫生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三是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成立劳动教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师资培训,将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范畴,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负责劳动教育的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劳动技术作品成果转化工作,筹建师生劳动技术作品制作展示中心,将师生的“哈哈尼”、“小木工”、“炭雕”、“布艺”、“泥塑”“鱼皮画”、“木雕”等优秀作品作为教育礼品用于区域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自豪感学生的成就感,不断扩大哈尔滨的对外影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局副局长 杨海东)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