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部印发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 盘点海外学校劳动课

2015-08-06 来源:央广网收藏

  央广网北京8月5日消息(记者 王楷)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先来做个问卷调查:各位中学生、小学生们,你们的学校开设劳动课吗?成都20中有个多年的传统,高二学生每年停课三天,专职来负责校园卫生。不过,这个旨在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活动却屡屡遭遇家长的质疑,为什么要停课扫地?就不能放学以后打扫吗?腾出更多时间给孩子复习不好吗?劳动教育不会耽误孩子课程吗?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从家庭上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往往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据了解当前,劳动教育总体上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北京初中生小王,平时在家基本不做家务:

  小王:不太会,因为好不容易有休息时间,肯定要休息!

  家长:就是懒得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了,我感觉。

  此次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通过劳动教育,要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俞伟跃:希望各地各校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我们还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建立学生劳动的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应该说,劳动教育不仅仅应当在学校获得足够的重视,在进入社会后,劳动也依然是我们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海外学校的劳动课怎么上。

  先来看日本。《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刘军国介绍,与我们国内的劳动课类似,日本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就包括家庭课。

  刘军国:根据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家庭篇,家庭课要求学校要对小学生进行烹饪基础、衣服整洁、房间舒适等进行指导学习。所谓的烹饪基础是指,要求孩子对烹饪感兴趣,制定烹饪计划,清洗烹饪材料、切菜方法、调味方法、盛放方法、餐后收拾方法等,掌握基本的煮、炒等烹饪技巧,学会蒸米饭、做大酱汤,安全卫生使用相关工具等。衣服整洁要求学校要指导学生缝扣子、洗衣服。房间舒适是指,学校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房间进行大扫除。

  因为采访,刘军国也曾多次去过日本小学。小学生们的餐后大扫除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军国:日本小学生的午餐由小学生轮流分配,午餐吃完后,值班学生还要将餐具整理好。午餐之后,该小学的学生还进行20分钟的大扫除。学生们分工协作,干得有模有样。据该学校老师介绍,通过大扫除,让学生们感受到奉献的喜悦和意识,懂得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对一个孩子来说,课本知识之外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大扫除、烹饪、手工等每项活动都在培养孩子某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不可或缺。

  再来看俄罗斯。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透露,俄罗斯1993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1-11年级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张舜衡:首先针对小学生,课程包括学习材料加工技术(例如用天然的材料、纸张、金属丝进行手工制作),食品制作(比如餐桌的布置),还有管理房间(像打扫清洗用具等),当然需要学习使用计算机。其次针对初中学生,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艺术、缝纫、食品、手工艺、维护修理、情报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的应用)、完成个人方案设计。最后针对高中学生,劳动课上要学习家庭经济学、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生产和环境保护、社会劳动和职业自我选择、情报信息技术、材料的艺术加工、技术创作、艺术设计入门等选修课、最终完成个人方案设计,甚至有些学校还将恢复1992年被取消的劳动课,但恢复劳动课,不是要恢复过去的模式,而是女生将学习烹饪,男生将学习使用工具。

  劳动带给人的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意志力的磨练。在俄罗斯人看来,劳动课意义不可小觑。

  张舜衡:劳动技术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积极动手和较易适应新环境的个性品质和精神,这些都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尤其是确定产品的需求到完成它的生产销售过程所不可缺少的,还有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材料、设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学习的环境中养成自觉的自我选择和确定职业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创造性。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个性品质和不断深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适应能力。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完全推行劳动课,仍缺乏设备和人员。

  最后我们回到中国香港看看。香港的中小学里虽然并没有劳动课这门课程,但这并不妨碍学生们自觉开展劳动。而且论起劳动来,做义工早已成为一种潮流。学生义工已经占据整个香港义工人数的半壁江山。我们来听《中国日报》亚太分社记者李涛的介绍。

  李涛:香港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劳动课这门课程,一些有机会去内地交流的香港学生觉得劳动课很新鲜,回来后也会反映其实劳动课也挺能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和知识。虽然没有劳动课,但香港的中小学都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社会活动,比如去海边了解环保知识等等,有时候也会让学生顺带清理垃圾,所以,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常常具有内地劳动课的影子。此外,还有些香港的学生会选择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出去做义工,前往一些诸如敬老院劳动,探访智障人士、为各种交流访问团进行服务,以及前往公共场所倡导一些文明的理念和知识等等。但是这些义工活动往往都是自愿性质,学校往往只进行引导而不会强制学生参与。不过现在香港的学生做义工已经成为了一股潮流,政府数据显示香港学生和青年的登记义工总人数已超过64万人,占香港总登记义工人数的52%,成为社会里推动义工活动的最大动力。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