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守则》现代性和传统性交映生辉

2015-09-01 来源:教育部收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陈东升

  《中小学生守则》在万众瞩目中颁布了,闪烁着现代和传统的光辉。孩子们觉得她亲切生动、易懂好记。家长们觉得她平易贴切、引风导俗。学校和教育部门觉得她旨高措实、操作便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强调在推进中国特色制度完善过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笔者认为,《守则》九条,第一条可作为立意高远的“纲”,其余八条可作为具体落实的“目”,一纲八目,纲举目张,言简义丰。全篇是一个张力十足的价值体系、任务体系、行为体系,洋溢着继承和创新交织的辩证思想。试以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及一些箴言为例,我们便可清晰体会《守则》是传统和创新结合的典范。如果说,传统性是《守则》的“根”和“魂”的话,那么,现代性则是她的“神”。

  ——关于爱国。《守则》提出: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从传统看,爱国、爱人民从来都是教育的主题。《弟子规》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论语》提出,敬事爱人。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写道,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多难兴邦,我们历史上从不缺乏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治国理政,也以“天人合一”和仁治为指导。因此,传统教育理念里爱国、爱人的思想非常丰富。

  从现代性看,《守则》既强调爱国、爱人,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要求孩子从小认识、热爱、维护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权,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树立人民的立场乃至理解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基本制度和道路的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是时代的特征,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制度选择,也都采取不同方式转化为对孩子教育的内容。

  ——关于勤学。《守则》提出: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从传统看,发奋勤学历来是做人、立世、经国之本。《三字经》不惜笔墨教化于此,且讲出了多个生动故事。提出,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玉不琢,不成器。讲述了孟母、窦燕山教子故事。还提到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勤学典故。传统主要强调刻苦精神和学习意义,教人励志成才。

  从现代性上看,《守则》既强调学习的意义,更强调学习的路径和方法。现代教育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师生要充分互动,让孩子学会思考和提问很关键。学习要主动,逐渐成为自身的需要,在探究中把握知识,体会创造。学习即生活,有苦更有乐,所以要养成良好习惯。工业文明以科技为支撑,应该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的素养。

  ——关于奉献。《守则》提出: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从传统看,关于自立、勤劳、担当的思想渗透在文化的方方面面。李商隐《咏史》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作为臣子,庙堂之上为君奉献,江湖之远则为黎民。作为义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奉献多显现于宏大叙事。

  从现代性上看,《守则》不囿于奉献精神,更要解决好时代发展映在孩子们身上的问题。421(4个老人+父母+孩子)家庭环境和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其自理能力培育受到影响。过于强调智育使孩子们动手劳动的机会减少。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都需要在主动奉献中培养。因此,《守则》出现了必要的做家务、参与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内容。这些都是时代交给孩子们的功课。

  ——关于礼仪。《守则》提出: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从传统看,我们历来是礼仪之邦,甚至是礼法社会。孔子将礼治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影响了几千年社会发展。《荀子》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论语》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不仅是行为准则,而且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从现代性上看,讲礼仪既要在传统的特质舞台上进行,更要有具体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要以法律为底线,以美德为追求。还要从排队守秩序、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物的细处着手。九层高台,起于垒土。生活处处是礼仪,这是培养孩子素质、约束孩子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于孝师。《守则》提出: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从传统看,孝道和敬师都是中国文化的极重要元素。古人以孝治国,尊师如尊父。《三字经》提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还对相处好兄弟朋友关系提出了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传统社会强调人的依附关系,所以孝道和师道有归宗特征。

  从现代性上看,《守则》既继承了传统思想中“敬”和“忠”的内涵,又突出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成员平等观念。因为现代社会是人群高度组织和集中的社会,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对于父子之间、师生之间,既有生养教育之恩,也有平等共生的意味。孩子们既要有自我意识,更要懂得如何辩证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助推的关系。另外,人与人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互相批评,鼓励是教育,批评也是教育,孩子们也要学会接受批评并完善自我。

  ——关于诚信。《守则》提出: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从传统看,关于诚信的内容,古人着墨很多。《弟子规》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古往今来,对其继承的比较全面和系统。

  从现代性上看,诚信仍然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人的品质的问题,更增加了一层契约视角。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只有让孩子们从小不说谎、不作弊、做到有借有还,才能树立诚信意识。使自己的人生征信起点靠前,诚信积分高满。未来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善于用契约方式生存发展。

  ——关于健康。《守则》提出: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从传统看,古人将健康和卫生作为修身之术,一言一行,仪态仪表皆关乎道。《弟子规》提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些内容《守则》不吝直接进行了继承。

  从现代性上看,《守则》进行了两方面创新。一是除了身体健康外,还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把身心健康作为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基石。二是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专门提及了文明绿色上网,既要用好这一必要的工具,又把其对青少年的危害限制到最小。

  ——关于安全。《守则》提出: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从传统看,关于安全,古人主要强调忧患意识。《易经·系辞》提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左传》提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对于生活细节中的安全问题,提及的较少。《弟子规》有少量内容,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种忧患意识,启示我们时刻不忘安全防范。

  从现代性上看,《守则》将安全意识落到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去,便于孩子们对照实行。除点出了最常见的交通、溺水、火灾安全问题外,还提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毒品问题。除了日常安全问题外,还强调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使其具备安全知识、自救能力。

  ——关于勤俭。《守则》提出: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从传统看,古代既强调节约,追求俭以养德,还强调分寸,要求吃穿水准符合身份和生活水平。同时,还强调不比吃比穿,追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境界。《弟子规》指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从现代性上看,《守则》在继承中更是进一步丰富勤俭的内容。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强调节俭,从构建生态文明的更广视域出发,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了他人生活创造更好环境。通过做好当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子孙后代谋求福祉。这些具体的要求彰显着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和主张,阐述着现代化育人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事物是历史发展的进程,传统性和现代性是辨证的统一。《守则》带给我们的财富,不仅是新时期孩子的行为准则,而且启示我们健全中国特色教育制度要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教育的事情,要创新,也不能忽略继承。也提示我们,在贯彻《守则》的过程中,要学会讲故事,用传统素材讲新时代精神的故事,用传统气韵鼓足时代的精气神,讲得让孩子们爱听易懂,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