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雷波县马湖乡小学的4位特岗教师。(资料图片)
秀美的马湖,是四川小凉山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马湖的春天像一幅油画,油菜花铺满了整个田野和山坡,桃花、梨花、李花点缀其间,争奇斗艳。
凉山州雷波县马湖乡小学共有5名特岗教师,其中4人是90后。他们来到马湖,原本并非主动选择,如今却乐在其中。
来到马湖
罗明1992年出生,南充市南部县人。2014年从西华师大阆中初等教育学院毕业时,他报考了雷波县的特岗教师,被分到马湖小学。
实地考察后,罗明打了退堂鼓,“条件太差,距离太远,工资太低”。那个夏天,他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公司,根本不想再去马湖。
远在浙江打工的父母,专程赶回来,劝儿子说:“还是当老师好,工作稳定,还受人尊敬。经济上有困难,我们帮你。”罗明不想太让父母操心,屈服了。
今年23岁的杨琳则是被父母“骗”回来的。2014年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在成都一家保险公司上班。雷波县招考教师时,母亲虚晃一枪,给杨琳打电话说:父亲病重,赶快回来!
杨琳是雷波人,彝族,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父母希望我回来,在家乡落地生根”。
1993年出生的杨雪萍是马湖人,毕业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回家乡教书,也不是她的第一选择。“家里给我压力,让我一定回来。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笔试、面试都过了,也就只得留下来了。”
泪和爱
才来马湖一年多,杨琳就偷偷哭过好几次。
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家长李某找到杨琳,以命令的口吻说:“我儿子成绩下降了,你把他调到第一排嘛。”
“学生的座次是根据身高等因素安排的,不能随意调换。”杨琳耐心解释说。
李某说,那我儿子成绩为啥那么差?都是因为你们老师教得不好。不会当老师,就不要当了!
回忆往事,杨琳仿佛又一次受到伤害,眼里噙满泪水。尽管受了很多委屈,杨琳依然十分理解家长的态度。有的家长家里很穷,知道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他们太相信、太依赖老师了。
这里更有爱。来马湖的途中,罗明收获了爱情。
2014年7月1日,罗明准备从阆中车站出发,到雷波参加特岗教师面试。那天,他临时接到通知,需要将一份资料带回南部老家,心里焦急万分。
在候车室,罗明见到一位同龄女孩,友好地对她微微一笑。搭上话后,他发现女孩是自己的校友,也是南部县人,正准备回家。于是,罗明请她帮忙将资料带回去。
他们相互留了电话,加了微信,后来,聊着聊着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再后来,罗明来到马湖,女孩也跟着来了,在马湖一所村级幼儿园当老师。
这些90后特岗教师们的爱,就像马湖岸边的小草,不负春光,悄悄萌芽,茁壮生长。
杨琳说:“孩子天性解放,老师如果没有威严,是管不下来的。爱,也要讲究方式。”
留在马湖?
马湖的春天有一种原始的气息,山泉水哗哗地流淌着,田埂上的小草冒出了嫩芽。刚刚满月的小羊,紧紧挤在母羊的胯下,调皮地窜来窜去。
留在马湖,这几乎是所有人对特岗教师的期待。但3年服务期满后,他们能否真正留下来,现在谁也说不定。“我不骗你们,我自己也没拿定主意。”罗明坦诚地说。
在旁人看来,罗明刚工作一年多,就当上了政教处主任,如今又有了女儿,买了车,简直是人生大赢家。可他的苦恼是:“我和爱人的工资,加起来才4000多元。家人没法来帮忙带孩子,我们请了一个保姆,工资接近2000元。我们最大的愿望是收入能高一点,要不然养活一家人都很困难。”
特岗教师们的教学成绩并不理想。马湖小学办公室主任陈雷说,他们肚子里有货,但苦于没有方法,倒不出来。“我们80后,干了10多年,有点职业倦怠了。他们90后,非常有激情、有亲和力,爱跟学生互动,受学生欢迎。”
马湖小学需要这样的新生力量。什么样的原因才能让特岗教师们留在马湖?美食、美景、家乡情……特岗教师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听话,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没有学生惹事。”杨雪萍说。
“人情味浓。”罗明斩钉截铁地说。在这里,老师与老师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特别好、特别纯粹。
罗明的女儿已经4个月,眼睛很大,头发乌黑。轻轻一逗,她就会笑得很灿烂,不停地在爸爸怀里蹬着小腿。女儿的诞生,让罗明在马湖感受到了浓浓的家的温馨。
马湖的春天,一定会因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变得更美好!(本报记者 李益众 倪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