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让“留守”变成“守望”

2016-02-23 来源:人民政协网收藏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目标是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这个被称为猴年开年“暖心闻”的意见,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一是时间的紧迫性,“十三五”期间要完成,二是留守儿童救助保护目标的核心是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尽管仍然是笼统对象的笼统目标,但是其指向性和指导性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意见》首次明确,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意见》同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我国留守儿童的统计口径、最新数据,目前尚无官方说法,被普遍引用的是全国妇联在2013年发布的有关留守儿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

  该《意见》是国务院2016年2月14日发布的,成文于2月4日,事实上早在1月27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部署全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就是重要内容之一。会上,李克强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李克强特别强调,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传统中,“家”的概念至关重要。“绝大多数农民工外出打工为了什么啊?第一位还是为了‘家’,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尽到家庭的责任。而一个家长常年在外最担心的,第一位的也是孩子的安全。”

  而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人口迁移流动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冲击碰撞,随之产生了社会压力陡增、家庭结构不稳定、传统家庭照料

  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

  应该说,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只有城乡差距大大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真正达到城乡在制度层面的平等对待,并以此解决当前“贫富分化”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其次要围绕“人”来做文章,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城市功能,留得住“人”,让割裂的家庭机构重新回归正常,让天各一方“留守”变成同在一家“守望”。

  只有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新城镇化建设、脱贫攻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同步发展变革,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这四个问题解决了,“共同幸福生活”、留守儿童现象消失才可实现。

  此间政府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缺一不可,这也正是《意见》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保障机制所在。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