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关键词④:教育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基层创新

2016-03-0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这5年,相比过去,我感觉最大的变化是特别鼓励基层探索,只要是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机制体制探索,都被充分激励。这些基层探索往往带着全局发展的典型问题,因而也具有推广研究价值。

  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民办教育的发展。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尚在修订,但是温州、广东等地已经不再拘泥于过去的条条框框,一些制度性障碍和壁垒被破除。只要是满足老百姓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民办学校跟公办学校的待遇差别越来越小。比如,温州民办学校的校长、老师可以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解决了“身份困扰”,这是很大的进步。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尚没有新法出台,但是这类基层创新也为修法提供了案例参考。

  另一个是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规划纲要里对课改的要求是去掉大一统,删繁就简。只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课标不降、内容不减,可以自己编教材,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老师们都觉得教材是国家考虑的事儿、专家操心的事儿,哪敢动?但是中国这么大,各地差别迥异,一本教材统天下,是不符合实际的。几年前,我们学校就对小学现有的十几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合并为语文漫道、数学世界、英语交流等6门课,自己编写教材,不仅内容整合了,传授方式也变了。我们在学校的这些改革,不仅重庆市很鼓励,教育部也支持,不再是过去的“大一统”,行政上的干预少了。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一变化是非常了不起的。 (本报记者 赵秀红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