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关键词⑦:教育保障

尊师重教,保障体系更完善

2016-03-11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最近,我到四川、湖北的一些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调研,跑了许多基层学校和教学点,我发现农村学校变化很大:学校硬件设施普遍得到改善,‘两免一补’和‘改薄工程’,使乡村的校舍面貌一新;乡村教师待遇虽然还是偏低,但相比过去已有大幅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普遍提高,一些很偏僻的地方,互联网、宽带都接入了,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应用广泛。”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投入,改革完善机制,提升教育保障水平,不仅惠及千百万的教师和学生,更为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以乡村教师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结构性缺编、补充渠道不畅、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太低,职业吸引力不强。

  为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国家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2013年启动至今,中央财政已下达综合奖励补助资金43.92亿元,仅去年就达到22.8亿元,惠及604个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新时期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去年末今年初,江苏、浙江等地陆续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在日前印发的相关文件中,提出9方面措施,让乡村教师“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如: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提高乡村教师教龄津贴标准,提高乡村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建立乡村特困教师救助制度,职称评定向乡村学校倾斜,等等。这些举措条条实在、接地气,基层教师深受鼓舞。

  特岗教师计划及国培计划对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功不可没。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为特岗计划累计投入资金222.6亿元,招聘农村特岗教师教师30.67万名。仅2015年,全国就招聘6万多名特岗教师到县镇以下学校任教,覆盖中西部21个省份2.8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实施国培计划,2010-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85.5亿元,通过“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900多万人次。2015年,特岗教师年人均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由每年2.7万元提高到3.1万元,中部由每年2.4万元提高到2.8万元。“待遇留人”不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

  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中小学教师的“退出机制”正式浮出水面,今年将全面实施。201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开始在浙江、湖北等15个省(市、区)试点,去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到28个省(区、市)。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将改变“只进不出”、一些不合规人员占据教师岗位导致无法补充新教师的状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合理的流动及退出机制,目的在于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让教师队伍有很好的“源头活水”,让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3月5日参加政协教育界小组讨论时,就委员们关心的教育预算问题做出回应。他表示,近年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占首位,201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是12000多亿元,到2015年达到26000多亿元,其中半数用于基础教育。预计今年这一数据还将有所增长。

  5年来,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断完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体系基本建立,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中央补助标准稳步提升,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900多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强调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

  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机制》),提出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机制》特别强调“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的要求,“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统筹解决城乡义务教育相关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胡平(化名)是大别山区某贫困县一名家庭困难学生。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他切身感知并受惠了。因为从去年起,国家完善了学生资助政策,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由每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同时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对于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以及经济收入特别低的毕业借款学生,如确实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可启动救助机制为其代偿应还本息。有了这些政策,胡平不仅可以顺利念完高中,以后考上大学也不用担心了。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枣阳市吉河小学是鄂西北的一所不完全村小,五年前,学校仅有2台电脑、1个多媒体教室。如今,学校建成了有50台电脑的信息技术室;全部30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展示台;除了卫星教学资源,现在学校又接入了襄阳市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能随时分享襄阳市的优秀教育资源,搞网上培训……“我们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吉河小学校长夏道奎兴奋地说。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大坪初小是一所坐落于深山中的小学,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全覆盖,学校开不齐、开不足课的情况大为改观。大坪初小老师何晓芹说:“每周会有6节与城里小学一起上的网络专递课。有些教不好的课程,可以通过视频与城区小学的老师进行连线教学,教学资源能够下载和共享。”如今,信息技术搭起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桥梁,对于提升农村地区教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切得益于国家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大力投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幅提升6.4万个教学点国家规定课程开齐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560多万名教师晒课300多万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与18个省级、9个县市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并共享资源;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电子学籍“一人一号”基本实现。

  为补齐农村地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短板,国家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3年启动至今,共完成500多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项培训,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就拿枣阳市吉河小学来说,近三年,学校每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5次以上,培训面达100%。教师信息应用技术能力的提升,与信息化硬件建设相得益彰,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人才队伍、资金支持、技术环境,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三个基本要素。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几年中,在国家政策引导、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之下,这些影响教育发展的基本因素不断得到改善、优化和提高,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这无疑为教育改革向全面、纵深推进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本报记者 汪瑞林)

(责任编辑:耿道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