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关键词⑩:校园足球

体教结合,足球梦想更清晰

2016-03-16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徜徉于青岛市延安二路小学美丽的校园中,随处可见让人陶醉的黑白精灵。操场上,小小的足球在孩子们脚下跳跃,沿着楼梯布展的一张张图片诉说着学校足球特色发展的历程……整个学校已经成为一个“足球文化磁场”,感染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位成员。

  青岛是中国知名的足球城市,校园足球的普及率更是领先国内很多地方,在足球活动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技能,学会了合作,增强了社团凝聚力。

  过去一年,全国校园足球蓬勃发展,像青岛一样,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营造出了良好的校园足球发展氛围。校园足球正以迅猛的气势席卷全国各地,校园绿茵场越来越多,绿茵场上跃动的孩子越来越多,校园足球特色校正在不断扩增……

  推动校园足球进入升级版

  过去一年多以来,全国各省份创新校园足球工作,从省级层面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台推进中小学校园足球相关实施意见。

  北京市2016年足球项目将纳入中考体育的选测项目,同时探索高中体育会考进行足球项目测试。

  广东省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级布局城市为主线,省级布局城市为补充的校园足球网络,下一步,广东将继续以扩大足球人口、培养有文化的足球人为目标,把推广校园足球工作融入学校教育诸个环节并作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

  为了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湖北省将足球列入学生课余体育和课间体育活动。河南省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则对全省所有校园足球试点学校“约法三章”:将足球课列入校本课程,每周必须保证至少有一节足球课;每天每次半小时的两个大课间活动,其中一个必须安排与足球相关的内容;每年必须举办一次班级足球联赛。

  ……

  校园足球刮起了一股强烈的“旋风”。

  在这种氛围之下,四级联赛得以顺利推动,营地活动开展得精彩纷呈,各种杯赛连续不断。

  2014年11月26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校园足球普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主导校园足球,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进入升级版。教育部的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中小学校足球特色学校和200个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并形成区域特色。此外,按照全国校园足球竞赛方案,组织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

  紧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3月16日的发布了《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这是中国对足球的10年规划目标,将足球上升到了“国策”的高度。

  这项被称为“中国足球史上的最大改革”的方案明确了50条具体措施,内容涉及足协改革、联赛改革、国足建设、青训体系、申办世界杯、中国联赛足彩等多个领域。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在校生达到5000万人。

  8月13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公布《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校园足球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青少年广泛参与、运动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基础条件保障有力、文化氛围蓬勃向上的中国特色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2015年9月,教育部经综合遴选,认定并命名北京市崇文小学等8627所中小学校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北京市延庆县等38个县(区)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教育部要求,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要开通基于互联网的校园足球信息平台,公开校园足球进展情况,报道足球活动,交流工作经验,展示特色成果。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检查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定期实施专项检查。

  自此,校园足球发展蓝图已基本绘就,然而,如何让这股校园足球旋风吹得更强更持久?可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中寻找答案。

  硬件、软件“两手抓”

  长期以来,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缺场地。在一些学校,“连孩子做操都没有地方,更没有场地给孩子踢球”。

  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处大城市城中心位置的学校和一些学校的老校区中尤为突出,这些学校不缺钱,不缺优秀教师,但有限的场地是制约他们开展校园足球的最大问题。

  为了解决足球运动场地条件问题,北京市采取市、区两级政府统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租用社会场所开展足球活动,在城区校园内外因地制宜,建设小场地和笼式足球等特色化场地;并在远郊区县利用社区空间、空闲地段,改造上千块简易足球活动场地。

  武汉市硚口区崇仁二小有1200多名学生,学校地处商业繁华的六角街地区,运动场地有限。学校因地制宜,加强小场地的基本技术训练,如带球、颠球、脚弓传球,简单的二过一战术。学校借助区文体局资源,在邻近的六角亭体育场开展足球训练。仅2014年,该校就一次“出产”了4名国青队球员。

  在经费保障上,很多城市都毫不含糊,对校园足球的开展给予大力支持。广州市教育局2014年市财政对54所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下达补助经费176万元,对304所广州市校园足球推广学校下达补助经费456万元,合计632万元。

  对不少长期困扰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很多地方纷纷创新体制机制加以解决,在构建校园足球联赛制度、编制地方特色的校园足球教材、营造校园足球发展氛围等方面做出特色取得突破,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校园足球的快乐。

  除了注重“硬件”条件的改善外,很多地方还将目光瞄向了校园足球“软件”的升级。很多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校园足球。在校园足球的推广中,各地在搭建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校园足球联赛制度,编制地方特色的校园足球教材,营造校园足球发展氛围等方面做出了特色。

  不为考试加分、只为自由驰骋

  “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将来都能成为国脚、球星,但可以给他们每个人带来欢乐。”四川省绵阳市教体局局长吴明禹介绍说,按照绵阳市教体局测算,到2017年,全市将有超过100支青年足球队,数千名学生将参加到足球训练和竞赛中。

  普及与提高结合,课堂与赛场并重,坚持惠及全体学生,是重庆彭水开展校园足球的理念。在推广村校足球教育过程中,彭水县坚持分类普及,因材推广。针对只有一到三年级的学校,着重开设理论课,普及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功推广;针对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除了理论推广外,还会尝试简单的技能普及。

  “大力推进末端校园足球,其意义并非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足球明星,而是希望借助足球这个载体,让大山里的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为他们的足球梦想插上翅膀。”彭水县教委主任蒋勇说。

  在这样不为考试加分、不为功利、只为快乐的校园足球环境里,孩子们在自由驰骋,健康成长着。

  校园足球活动在很多学校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大批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华附小很多学生为了能早到学校多踢一会儿足球,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慢慢养成。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柴桑小学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高了,综合素质提升了,还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了理想的竞赛成绩。

  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国家足球发展水平的基础工程。

  可以预见,当练习足球的孩子达到一定规模,技能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水平高的孩子自然会冒出来,中国足球一定有美好的未来。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

  校园足球要好事办好,大事办实

  对于校园足球,我们应该好事办好,大事办实。

  校园足球是立德树人、以赛育人的突破口,国家也认为是件大事,就应该发挥校园足球的科学效应。校园足球不同于社会足球、竞技足球,它应该有自己的规则,它更多的目标在于育人,而不是一味注重成绩,校园足球需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胜利,是凭自己的实力和智慧取胜。同时,校园足球也能培养学生守规则的意识。比如“踢足球不能用手”“打篮球不能用脚”这些基本的规则,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校园足球不是培养运动员,我们四川有1200万学生参加校园足球,但是能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却很少。那为什么还要学生全员参与?因为我们推动校园足球,是希望培养种子、苗子、尖子、梁子,校园足球的目标是要培养懂足球、守规则、强体魄的祖国需要的建设者,而不是竞技运动员。(本报记者 张春铭 采访整理)

  —— ■典型案例 ——

  武汉新合村小学:

  49年,“踢”出 34名国脚  

  坐落在一处拥挤的老旧居民区内的武汉市新合村小学,三面处于楼房“包围”之中。校园面积不大,只有6000多平方米,是一所标准的“麻雀学校”。但学生却一点儿也不少,1036名学生八成以上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

  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把“快乐足球”作为特色教育,在狭小的场地和缺乏专业师资的情况下坚持49年,先后走出冯志刚、郑斌、雷腾龙等34名“国脚”,成为全国有名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学校仅有一块梯形的人工草坪运动场地和一个风雨操场,用校长侯琳的话说,“连跑道都没地儿划”。

  可是走进学校,会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穿着球衣、球鞋来上学;课间活动,学生们涌向操场,大多在踢球嬉戏;甚至连课间操,老师和孩子们跳的也是自编的足球操。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足球课,无论男生女生,都会踢上几脚。

  “为了所有孩子都能感受足球的快乐,学校采取分时段、分场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校本课程落实。”侯琳介绍,“目前学校24个班,班班都有一支足球队,每天有100多名校队成员利用放学时间在操场上练球两小时。

  校园场地虽然狭小,但新合村小学却把“小”足球踢成校园“大”文化。

  每个班的队旗、队服、口号,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球场上,女孩子也得露面,男孩踢球,女孩就扮演足球宝贝,为男生呐喊助威。老师们还把足球“上”进了语文和数学课里。此外,每年一届的“校园足球节”,每学期的“健康杯”班级足球联赛,孩子们全员参与,享受足球带来的无尽快乐。

  “对于不喜欢踢足球的孩子,爱画画的,可以画足球;爱写作文的,可以当足球小记者;爱做手工的,可以创作自己的大力神杯。”负责该校足球教育的教导主任汪建宏说。

  “国脚的摇篮”源自1966年新合村小学的第一支少儿足球队——山鹰队,那年,刚参加工作的数学老师杨正试着召集孩子们组队练习足球。几十年间,学校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山鹰足球队”从区级、市级联赛逐级征战到全国赛场,足球教育特色也越擦越亮。

  现在,新合村教学配备了两名专职足球教练员,并聘请省队退役的家长担任足球队教练,保证校本课程落实。

  在学校课后进行的一场班级足球比赛中,虽然队员们都是10来岁的孩子,可是比赛很精彩。场上,踢得有模有样,非常投入;场下,双方的啦啦队员们不停地呐喊、助威。进球了,大家雀跃欢呼,失球了,跺足惋惜,欢乐写在稚嫩的脸上。

  在新合村小学,这样的比赛几乎天天都有。孩子们从足球中不仅得到了健康与快乐,也会有很多其他收获。

  武汉市政协近期的一次调研显示,相比其他学校,新合村小学的“小胖墩”和“近视眼”学生要少。“这得益于校园足球的普及。”汪建宏告诉记者。(原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25日五版 本报记者 张晨 李小伟 程墨)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