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新理念与“十三五”中国教育的生长点②

拿什么促进教育公平

2016-03-0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杨银付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作为研讨小组成员,参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重大纲领性文件的研讨和起草工作。

  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共享发展理念在教育公平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李克强总理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十二五”时期,针对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国家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向中西部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向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大对特殊群体扶持,进一步缩小群体差距。通过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仍然是我国教育重要任务。

  坚持以普惠、普及促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义。就宏观战略意义而言,提高普及的水平、增加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共享的水平与公平的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目前的情况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从全国情况看,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如果我国在2020年整体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意味着我国普及教育和教育公平又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当然普及教育并非指“义务教育”。目前普及高中阶段的关注点,一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难点在中西部、边远、民族地区和其他教育薄弱地区;二是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仍是短板,特别是缺乏制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三是一些城镇高中大班额现象突出,师资结构性缺编。这就要研究、制定、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坚持普惠方向。

  坚持以精准、全纳促公平。“全纳”是高水平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日本北海道一座“上白龙”火车站,因地处偏僻连年亏损。三年前本拟关掉这座车站,但发现有位叫原田华奈的高中生需要乘坐,就被保留下来,因此也被称为“一个人的车站”。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就是教育公平中的“全纳”要求。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方面的总目标,即“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首先就强调了“全纳”。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提出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在“五个一批”工程中,发展教育脱贫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既是全面小康中的重要内容,又是确保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针对性帮扶上,使他们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完善、应用以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人口、民政、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帮扶困难群体,更好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构建政府主导、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入学升学机会。落实“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坚持以制度、规则促公平。如果说倾斜、扶持对于促进教育公平针对性强、行之有效,制度、规则的创新则更为根本、更为长效。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点、生长点值得关注和期待。一是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城乡教育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二元结构。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201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是教育领域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通知》要求,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要求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与此同时,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而在此之前,国家已要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城乡统一”已成为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词。2015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东城区等19个申报单位为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性、规范性交流轮岗提供制度环境。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人,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2014年为36.6%)。为此,国家提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如通过积分制度等),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要求。

  坚持以提标、提质促公平。没有脱离量的质,也没有脱离质的量。促进有质量的公平,是世界范围教育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全面小康中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为此,就必须坚持抬高底部的工作思路。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展情况作为专项督导重要内容,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优化顶层设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这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的重要结合点。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