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义务教育招生工作情况汇报

2016-03-21 来源:教育部收藏

西宁市教育局

  一、加强小学一年级招生工作管理力度,规范程序、协调发展

  (一)实施小学一年级预报名制。2015年投入76万元研发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预报名信息采集系统,城区小学一年级全部实施网上预报名,通过预报名完成了区域内适龄儿童入学基本信息采集、统计,准确了解区域适龄幼儿生源的分布现状、流动态势,科学划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

  (二)多部门联动控制学生非正常流动。协同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与公安、房产、税务和社区等部门联动入学资格审查工作机制。为小学一年级预报名信息登记、划片入学、遏制学生无序流动及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三)实行义务教育入学学区动态管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市城区小学资源分布现状,实行学区划分动态管理,在适龄儿童、少年网上入学预报名信息统计基础上,根据学龄人口分布总量和学校服务半径,科学划定学校招生学区,并提前面向社会公示。

  二、优化小学升初中招生分配运行机制,促进公平、均衡发展

  (一)健全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管理机制。健全招生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下设招生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公安、房产、民政等部门开展相关证件的审核,研究制定招生政策,确定和下达学校招生计划,统筹、协调、监督招生工作。

  (二)进一步优化小学升初中招生录取办法。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西宁实际,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主城区划片入学,城郊对口直升、非西宁市城区户籍人员子女调剂入学、无监护条件人员子女条件入学的招生分配办法。

  (三)改进小学升初中入学报名运行模式。试行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基础信息网上采集,使生源分布统计、片区划分、统筹调剂环节更加科学、精细,逐步实现网上信息采集、网上公布学区、网上划片录取、网上公布资讯,使所有招生分配环节可监控和查询。

  (四)坚持“两为主”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条件。依据国家“两为主”要求,制定出台了《外来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来宁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在西宁市有合法稳定职业(一年以上)和固定居住地(一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并严格落实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城市生活。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转接和管理工作。

  (五)加大小学升初中对口直升力度。一是加大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毕业生对口直升力度。二是在生源分布相对集中、办学规模匹配的区域实现小学对口直升初中,简化小学升初中入学程序,方便适龄学生相对就近入学。

  (六)健全招生录取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出台西宁市义务教育招生录取监督管理办法,成立招生录取监督工作小组,依法对义务教育招生管理部门及全体招生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义务教育招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和重点时段实施有效监督。

  (七)多渠道优化义务教育教育资源。通过有序推进学校区域联盟、集团化办学、教研联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通过多种媒介加大政策宣传,确保招生过程公开、透明。

  2016年我市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继续坚持以《义务教育法》和国家及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巩固成果、完善机制、优化手段、保障学位的总体思路,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一、健全分配工作机制。完成学籍管理系统与招生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分配号与学籍号的有机统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甄别学生入学信息与分配条件,实现录取结果生成后自动进入中小学学籍系统,依据分配结果直接进行新生注册报名。

  二、完善片区划分工作机制。与市国土测绘部门联动,探索试行卫星遥感技术在招生片区划分和统筹调整方面的有效应用,利用招生管理系统和电子地图提高片区划分的科学性、合理性。继续完善家长、学校和纪检等相关方参与的片区划分工作机制,确保划片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三、建立“学区房”管理制度。针对热点片区学位逐年紧张现状,探索试行“学区户房”年限制度,通过热点学校入学“户房”设置年限,有效防止房地产中介炒作学区房,遏制“以房择校”行为。

  四、继续推进小升初对口直升。在优化城郊对口直升基础上,为城区中心区域条件成熟的初中学校合理划定对口小学,逐步提升对口直升比率。

  五、优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条件。依据国家《居住证暂行条例》要求,以法定监护人有效居住证、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为主要依据,有序安排其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城市生活。

  六、均衡编班继续实施“零择班”。继续全面实施新生入学分班“零择班”制度,做到新生分班,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同时各学校做到均衡配置任课教师,有效遏制择班的不良风气,促进教育公平。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