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教育局
一、招生基本情况
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共计130505人。其中,市区小学招生40185人,小升初29776人;其它县域小学招生27845人,小升初30768人。目前,主城区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计10.07万人,占主城区总在校生的40.25%;在部分外来务工较为聚集的区域接收随迁子女的比例已超过50%,个别学校达到98%以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主要做法
(一)多措并举,依法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近两年有30所新建中小学投入使用,增加学位9930个。其中,主城区连续两年新建并投入使用学校24所,增加学位7200个(小学学位4000个;初中学位3200个)。
二是内部挖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压缩行政用房,适当增扩班级数,提高学校招生承载力,尽最大可能来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要。
(二)坚持阳光招生,维护教育公平
一是加大教育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实施“零择校”。我市自上世纪80年代就实行小学“划片入学”,初中学校“整体对口入学”。2015年,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5〕1号)文件精神,我市规定严禁违规跨区域、跨学区招生,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文化课考试,严禁招收艺体特长生,并将“零择校”的要求写入招生文件。招生过程中,我市在科学调整学区的基础上,将学区划定范围、学校学位信息、招生办法全方位向社会公开,并实行网上招生,堵塞招生漏洞。在100%的公办小学划片免试就近入学,100%公办初中对口免试直升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了“零择校”的目标,受到了全市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赏。
二是精心筹划,科学制定合理的招生措施。按照《济南市2015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意见》文件精神,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在招生办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如济南市历下区、市中区在坚持划片招生的基础上,试点了“弹性学区制”“选择性就读”办法。所谓“弹性学区”“选择性就读”,即适龄儿童,可根据自身实际,在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同时,全市共投入约4.1亿元,对家庭贫困的各级各类学生进行资助,保障了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是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公平。我市先后在外来工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82所公办定点学校,近年来又把具有剩余学位的其它学校也向随迁子女开放,基本满足了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我市各区还通过公开剩余学位和量化赋分等措施,在基本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较好地维护了入学机会的公平。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均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大厅设立了子女教育窗口,有专人负责窗口接待,向广大外来工讲解教育政策、提供子女教育指导。
(三)优化资源配置,办好每所学校
一是实施中小学配置标准化,累计投入36.05亿元,完成全市924所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省级验收,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无差别配备。二是在人资资源配备方面。1148名符合交流条件的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全部进行了交换,2015年有2045名各类教师进行了交流,10%以上管理干部交流轮岗,校际间师资水平日趋均衡。三是通过名校托管、教育集团、城乡联盟等形式,实现了校际间的多元融合,弥合了校际差距。四是政策引导。出台了高中招生60%以上的招生计划平均分配到初中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中考时不享受高中学校指标生、推荐生待遇的政策,并规定严禁各类学校收取择校费。五是全面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制发20个相关配套文件,启动了城镇大班额问题解决工程。这些“组合拳”的实施,择校比例连年下降,直至2015年全面实现了“零择校”。2015年底济南市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5年《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础教育满意度评价中,济南位列第6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2016年我市将继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加强德育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等方面的研究,强化干部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积极开展社会第三方评价,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降低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所学校,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均衡的教育。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坚持保基本、均等化和可持续的工作目标,保障资金投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同步发展相匹配的新机制,新建学校21所、改扩建学校28所,足额配置师资,确保完成2016年解决我市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年度工作任务。
(三)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我市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初中免试对口入学的政策,巩固“零择校”成果,通过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在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实现“零择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